她把《诗经》里“七月流火”四个字,拍成了三集短视频:第一集去乡下收麦,第二集在厨房蒸馍,第三集把剩下的麦秸编成一只小猫。

弹幕里飘过一句“原来古人也撸猫”,点赞瞬间破十万。

没有滤镜、没有转场特效,镜头偶尔还晃,却把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体温递到了你掌心——这就是我说的那位“传统文化up主”,一个把典籍当日记、把节气当过日子的姑娘。
很多人以为传播传统文化=穿汉服、背古文、弹古筝,数据却打了脸。2023年Q4《短视频与直播行业报告》写得明明白白:传统文化类创作者一年激增47%,其中“生活化解读”条均播放量比“纯才艺展示”高2.7倍。
观众要的不是“博物馆”,而是“自家院子”;不是“看神仙”,而是“看邻居”。
她刚好踩中了这个点——把《礼记》里“仲夏烹鳖”做成红烧甲鱼,把《楚辞》“援北斗兮酌桂浆”变成冰镇桂花米酒,评论区一水儿“学会了,明天就试”。
知识不再是标本,而是食材,观众自然愿意下筷子。
有人担心“下筷子”会不会把文化做成“快餐”。
平台最新公布的“抖音传统文化月”数据给出答案:#节气生活#话题23亿次播放,#老手艺#播放量同比暴涨180%,可同一时间,相关纸质书在当当的销量也涨了34%。
生活化视频不是稀释经典,而是给经典“递名片”——先让你尝到味道,再自己去找原典。
就像她那条“编小猫”视频,播完三天后,《诗经》注音版冲进京东热销榜前五十,评论区齐刷“up主推荐来的”。
流量与留量,在一条麦秸小猫身上完成了握手。
当然,把文化“递”出去之前,得先把自己“立”住。
她每天六点起床,先写一千字“今日功课”——查《四民月令》里今天宜忌,再去菜市场找对应食材;拍完剪完,往往凌晨两点。
中国医师协会刚发布的《内容创作者健康指南》特别提醒:连续剪片45分钟必须起身活动,日睡不足7小时,颈椎病、焦虑、心律失常会排队敲门。
我给她留言“别熬”,她回了个“捂脸”表情:不敢停啊,一停,观众就去看别人蒸馍了。
话虽调侃,却道出真相——传统文化赛道火了,可火的是“内容”,不是“个人”;平台流量池子大了,可“池子”里也在卷。47%的增幅背后,是无数账号日更三集、五集,把“节气”切成“小时”来抢注意力。
她得跑,还得跑得好看,这是创作者的新“内卷”。
好在“卷”里也有“梯子”。
抖音、B站、小红书先后上线“传统文化扶持计划”,流量券、现金补贴、一对一导师课,把“单兵作战”升级成“官方后援”。
她上个月刚拿到B站“国风合伙人”名额,账号直接涨粉30万。
平台不是做慈善,而是算清了账:用户调研显示,68%的Z世代更信任“真诚朴实”的文化内容,换句人话——谁像“邻居”谁赢。
她恰好长了一张“隔壁姐姐”的脸,说话带一点河南口音,把“典籍”翻译成“人话”,平台当然愿意把聚光灯给她。
文化红利与商业红利,在她身上叠了buff。
可我更想说的是镜头外的那只“小猫”。
视频结尾,她把编好的麦秸猫送给村口小女孩,小姑娘抱着猫转圈,她转头对镜头小声说:“麦秸会断,但手艺不会,只要有人想编。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我们追更的不是“传统文化”,而是“有人替我们把日子过成诗”。
她替我们凌晨两点查《四民月令》,替我们跑乡下收麦、蹲厨房蒸馍,替我们把断掉的麦秸重新接上。
我们收获的不仅是知识,还有一种“生活尚可这样过”的底气——原来在流量狂飙的时代,仍有人愿意慢下来,把一页书、一缕麦秸、一只小猫,认认真真递到你手里。
下次更新,她准备拍“霜降腌萝卜”。
我提前把闹钟调到周五晚八点,准备看她怎样把《齐民要术》里“咸菹法”译成“爽脆下饭菜”。
如果你也刷到那条视频,别急着滑走——点开看看,或许你会发现,传统文化不是高岭之花,而是今晚就能端上餐桌的那盘腌萝卜。
咬下去的第一口,咸里带甜,像极了两千五百年前的那个人,也曾在霜降夜里,咬过同样一口脆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