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能是我见过最靠谱的生活指南

发布者:兔子不吃菜 2025-10-30 14:02

近日工作、生活各种事情杂糅在一起,有很多情绪只能自己默默消化。于我而言,边读书边抄书就是一种“静心”。翻开以前抄写的笔记本,里面写着这样一段话,"认真时工作,糊涂时读书,独处时思考,难过时睡觉。"正适合我当下的状态。

在能掌控的事情上全力以赴,在无能为力的时候向内寻找答案,在喧嚣中守住内心的宁静,在崩溃时允许自己脆弱。

这段话正成为我当下的”生活哲学“,勿怪我将其拔得这么高,从科学上来讲这段话也说得通。

今天我们就从认知科学、神经生物学、心理学的角度,把这段话拆开好好说道说道。

认真时工作,把专注力放在最确定的方向

专注力才是这个时代最稀缺的资源,所以把它放在我们谋生的手段——工作上无可厚非。

说个扎心的数据。微软做过一项研究,发现人类的平均专注时长已经从2000年的12秒下降到了8秒。没错,你没看错,是8秒。金鱼的专注时长是9秒,这意味着现代人的专注力已经连金鱼都不如了。

《2022国民专注力洞察报告》更是直接把这个问题摆上台面:当代人拿起手机就忘了自己要干什么,这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病症"。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数据显示,一个人每天面对屏幕至少150次,平均每6.5分钟就要看一次手机。

想想也是,你现在看这篇文章的时候,是不是也时不时想点开微信看看有没有新消息?或者刷两下抖音?

这不是你自制力差,这是整个时代的问题。

为什么认真工作这么难?

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说,大脑处理信息有两套系统。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里把它们叫做"系统一"和"系统二"。

系统一是快思考,本能的、自动化的,不太费脑子。刷短视频、看朋友圈,用的就是系统一。

系统二是慢思考,需要调用前额叶皮质进行复杂的分析、判断、决策。写代码、做分析、思考商业策略,用的是系统二。

问题是,系统二特别耗能。你的大脑虽然只占体重的2%,却要消耗身体20%的能量。进行深度思考的时候,这个比例还会更高。所以大脑天生是"懒惰"的,它更愿意用系统一混日子。

这就是为什么你明明知道应该认真工作,却总是忍不住刷手机——你的大脑在节约能量。

认真工作的人到底赢在哪里?在心理学里有个概念叫"心流"(Flow),是积极心理学奠基人之一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出来的。心流状态是指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项活动中,高度专注并且忘我的体验。

进入心流状态的时候,人的生产力最多能提高500%。没错,是500%,不是50%。

有研究发现,工作时每天能够进入心流状态一个半小时左右的人,工作效率是只能进入心流三十分钟的人的3倍。

从脑科学的角度看,心流状态其实是前额叶皮质的大部分活动被暂时关闭,让大脑的内隐系统接管工作。这时候你不再有自我意识的干扰,不再有时间感的束缚,整个人就像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效率惊人。

村上春树每天早上四点起床,写作五六个小时,雷打不动。这种认真,让他完成了一部又一部传世之作。

深挖认真工作的本质,是长时间保持专注,让自己进入心流状态,积累"刻意练习"的时长。

卡尔·纽波特在《深度工作》里说得更直白:在新经济形势下,两种核心能力是关键——迅速掌握复杂工具的能力,和在工作质量与速度方面都达到精英层次的能力。这两种能力无一例外都依赖于深度工作。

所以,认真工作不是什么鸡汤,而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生存技能。那些低价值的事务性工作会逐渐被AI替代,但需要深度思考、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工作,永远需要人来做。

糊涂时读书,用知识对冲人生的不确定性

迷茫是常态,读书是解药。人这一辈子,总有糊涂的时候。不知道该往哪里走,不明白为什么要坚持,看不清前方的路。

这种迷茫感,在当下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尤其强烈。你以为找到了方向,结果行业突然就不行了;你以为掌握了技能,结果技术迭代让你的经验归零。

面对这种不确定性,最好的应对方式是什么?

读书。

英国苏塞克斯大学做过一项研究,发现阅读可以在6分钟内降低68%的压力水平,效果比听音乐(61%)、喝茶(54%)和散步(42%)都要好。

为什么阅读有这么神奇的效果?从神经科学的角度看,阅读是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当你阅读的时候,大脑的多个区域会协同工作:枕叶负责处理视觉信息,颞叶负责理解语义,前额叶负责整合信息、进行推理。

这个过程会让大脑分泌多巴胺——一种让人感到愉悦的神经递质。同时,阅读还能激活镜像神经元,让你产生共情,仿佛亲身经历了书中的故事。

当当网联合易观发布的《国民阅读洞察2022》报告明确指出:长期阅读不仅可以帮助阅读者开拓视野、丰富内在,更能帮助控制情绪,缓解自身焦虑。

更重要的是,阅读能够打破"信息茧房"。现在的算法推荐很聪明,总是给你推送你喜欢看的内容。短期来看这很爽,长期来看却很危险——你会越来越封闭,越来越狭隘,最后活在一个自己构建的小世界里。

而读书,尤其是读那些经典著作、不同领域的书,能让你看到更大的世界,接触到不同的思维方式。

杨绛先生说过一句话:"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这话听起来有点刺耳,但确实是事实。很多人的迷茫,本质上是因为见识太少。你以为自己面临的是世纪难题,其实前人早就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并且已经有了成熟的解决方案。你只是不知道而已。

读书就是在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问题。它不会立刻给我们答案,但会悄悄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看到更多可能性。

有个很有意思的数据: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数字阅读的娱乐化和碎片化特征明显,主要以阅读新闻、社交和观看视频为主,深度阅读行为的占比偏低。

这说明什么?说明大部分人的阅读都是浅层的、娱乐性的。真正能够解决迷茫、提升认知的,是那些需要深度思考的阅读。

静下心来,读那些经典的、系统性的书籍。读历史、读哲学、读心理学、读经济学。

这些书不会让我们一夜暴富,但会在关键时刻给我们启发,让我们看清事物的本质。

独处时思考:在噪音中找到自己的声音

一个人吃饭刷手机,一个人走路听音乐,一个人待着就焦虑。我们用各种方式填满独处的时光,生怕面对自己。

为什么?因为独处意味着面对真实的自己,而很多人根本不敢面对。

这里要先澄清一个概念:独处不等于孤独。

发表在Nature Mental Health上的一项研究明确指出,独处(solitude)和孤独(loneliness)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孤独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而独处则是一种中性的状态,甚至可以带来积极的影响。

北京大学心理学部的研究团队通过对Twitter用户发布推文的文本分析发现,那些表达"敬畏"情绪的人,往往会描述自己"孤单但不孤独",并且对独处持有积极的态度。

研究还发现,为期5天的敬畏干预(比如观看自然风光的视频)可以通过影响对独处的积极态度,进一步增加人们的精神幸福感和心灵的宁静。

换句话说,当你学会欣赏独处,你反而能获得更好的心理健康。

独处为什么重要?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独处是自我认知的必要条件。

社会心理学家伯格说过:独处是内向者的天性,但对所有人来说,独处都是自我发展的必要环节。

当你和别人在一起的时候,你不可避免地要扮演某种角色:在公司是员工,在家是父母或子女,在朋友面前是某个特定的形象。这些角色会塑造你的行为,但同时也会束缚你。

只有在独处的时候,你才能卸下所有面具,真正面对自己。

有研究发现,疫情延缓复学期间,那些能够积极应对独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更高。独处应对不仅对社会幸福感有直接影响,还能通过提升生命意义感,间接提升情绪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

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里说:"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能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爱独处,那他就不爱自由,因为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是真正自由的。"

独处时的思考,不是胡思乱想,而是有目的、有结构的反思。

可以思考这些问题:

·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这段时间我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

·我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我的优势在哪里,短板在哪里?

·接下来的人生方向是什么?

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持续思考这些问题,会让你对自己越来越清晰。

有个数据很有意思:社会学家埃里克·克莱因伯格在《独居者》一书中指出,美国每七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独自生活。研究发现,这些成年人不仅没有感到孤独,许多人实际上拥有更丰富的社交生活。

为什么?因为他们在独处中找到了自我,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样的社交,而不是为了逃避孤独而盲目社交。

独处时的思考,是给灵魂做深度清洁。它让你看清自己,看清周围的世界,然后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难过时睡觉:睡眠是最低成本的情绪修复

最后说说睡觉。

很多人把"难过时睡觉"理解为逃避,其实不是。这是一种非常科学的情绪调节策略。

美国心理学会(APA)对50多年来关于睡眠不足与情绪变化关系的研究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发表在顶级期刊《心理学公报》上。研究明确指出:睡眠不足会破坏情绪,降低积极性,并使人更容易出现焦虑症状

反过来说,充足的睡眠能够有效修复情绪。

从神经科学的角度看,睡眠对情绪的调节作用主要发生在快速眼动睡眠(REM)期间。

瑞士伯尔尼大学的研究团队在Science期刊上发表的研究发现,大脑在REM睡眠期间会对情绪进行分类处理,巩固积极情绪的储存,同时抑制负面情绪的巩固。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当你睡觉的时候,你的大脑在后台运行"情绪整理"程序。那些白天让你难过的事情,经过一夜的处理,情绪强度会显著降低。

这就是为什么你晚上觉得天要塌了,第二天早上醒来却觉得"也就那么回事"。不是你忘了,是你的大脑在睡眠中帮你处理了这些情绪。

北京师范大学秦绍正教授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睡眠对情绪记忆有显著的调节作用。睡眠不仅能巩固记忆,还能选择性地强化积极记忆,弱化消极记忆。

相反,如果你睡眠不足,情绪调节能力会大幅下降。研究发现,长时间保持清醒、短暂睡眠和夜间醒来都会对情绪产生不利影响。睡眠不足的人更容易感到愤怒、沮丧、焦虑,对负面刺激的反应也更强烈。

更可怕的是,睡眠不足还会形成恶性循环。你因为焦虑而睡不着,睡不着又加重焦虑。长此以往,心理健康会严重受损。

有个数据值得注意:《美国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病学学会》期刊上的一项研究回顾了63个实验,涉及51576名参与者。研究发现,孤独的年轻人将来患抑郁症的可能性可能高出3倍,而且孤独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可能至少持续9年。

这说明情绪问题如果不及时处理,会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而睡眠,是最简单、最低成本的干预方式。

当然,这里说的"难过时睡觉",不是让你一遇到问题就逃避,而是在情绪崩溃的时候给自己一个缓冲期。

人在极度难过的时候,理性思考能力会大幅下降,前额叶皮质的功能受到抑制,杏仁核(负责情绪反应的脑区)过度激活。这时候做出的决定,往往是不理性的,甚至是有害的。

睡一觉,让大脑重启,让情绪沉淀,第二天再来处理问题,往往能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海明威说过:"睡眠是最好的药。"这不是文学修辞,而是神经科学的事实。

现在回过头来看"认真时候工作,糊涂时候读书,独处时候思考,难过时候睡觉",你会发现这不是四句独立的话,而是一套完整的生存策略。

认真工作,是在确定性中积累实力。你通过深度工作、刻意练习,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是向外的,是主动出击的。

糊涂读书,是在不确定性中寻找方向。你通过阅读吸收知识,拓宽视野,为未来的决策储备弹药。这是向内的,是被动积累的。

独处思考,是在噪音中找到自己。你通过独处和反思,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方向。这是向内的,是主动探索的。

难过睡觉,是在崩溃时给自己喘息的机会。你通过睡眠修复情绪,恢复理性思考的能力。这是向内的,是被动修复的。

这四个状态构成了一个闭环,从系统论的角度看,这是一个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自我进化的闭环系统。

这套策略在当下尤其重要。

我们生活在一个VUCA时代:易变性(Volatility)、不确定性(Uncertainty)、复杂性(Complexity)、模糊性(Ambiguity)。

行业风口变化太快,今天的热门明天可能就凉了。技能迭代太快,你刚学会的东西可能很快就过时了。信息爆炸太严重,你根本分不清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噪音。

在这种环境下,你更需要:

深度工作的能力,让你不被浮浅的信息淹没,能够创造真正的价值。

持续学习的习惯,让你不被时代抛弃,能够适应变化。

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你不被算法绑架,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

情绪修复的能力,让你不被焦虑压垮,能够持续前进。

说了这么多,其实核心就一句话:在合适的时候做合适的事。

知道这些道理容易,做到很难。但正如塞涅卡所说:"真正的智慧在于付诸实践。"

从今天开始,试着这样生活:

工作的时候,放下手机,专注两个小时。迷茫的时候,拿起一本书,认真读完。独处的时候,不要刷手机,好好想想自己真正想要什么。难过的时候,不要硬撑,好好睡一觉。

你会发现,生活真的会不一样。

最后一句话与君共勉:

愿你认真时不敷衍,糊涂时不盲目,独处时不孤独,难过时不绝望。

这样,就很好。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