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张作风教授/微博)
今天看到杨老师的帖子提到:“今年参加了几十场硕博论文答辩。有一场,一个学生在致谢中提到了她养的几只猫。结果,一位大佬大怒,训斥道:‘不要把你的老师和畜牲相提并论’,并要求删除。” 把我笑疯了
但是静思:为什么不能在致谢中同时感谢猫和导师?
博士论文的写作是一个漫长、孤独而高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猫对博士生的心理状态、生活节律乃至研究效率,都可能产生深刻而微妙的影响,而这些恰恰是很多导师无法给予的。
猫的陪伴能有效缓解孤独,稳定情绪。夜深人静时,猫咪安静地蜷在身边,或轻轻打呼噜,能带来巨大的慰藉。研究表明,抚摸猫咪可以促进催产素和多巴胺的分泌,帮助放松神经、缓解焦虑、降低抑郁。许多博士生坦言,猫是他们“最稳定的朋友”——甚至是“唯一愿意安静听我讲研究的人”。
此外,猫咪的日常照料需要规律的生活作息,比如定时喂食、清理猫砂、陪玩等,反而帮助博士生建立起基本的生活节律,有助于自律和专注。猫就像天然闹钟,时刻提醒你起床、休息、离开屏幕去看看阳光。
更别说,猫还可能激发灵感。它们古怪精灵的行为常常令人发笑、惊喜,甚至在思维卡壳时带来转机。有研究发现,看猫视频能暂时提升积极情绪和创造力——而“陪猫坐一会儿”有时比盯着论文更能打破思维瓶颈。
对很多博士生来说,照顾猫咪本身就是一种“非学术性的小成功”。在科研低谷、论文停滞时,哪怕只是顺利清了猫砂、陪猫玩了十分钟,生活也能获得片刻秩序与意义。这种支持,是许多导师无法提供的。
猫也可能成为连接外界的桥梁。在孤独的研究旅程中,晒猫、聊猫常常成为博士生与人建立联系、重拾人际互动的一种方式。
因此,说猫咪是博士生在写作过程中的“心灵药物”毫不为过。猫不会帮你写论文,但它可能帮你活着写完论文。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养猫,也不是所有博士生都靠猫度过了学术旅程。但对某些人而言,猫咪的意义,可能不亚于任何一位论文致谢名单中的名字。
所以,致谢中同时写下“导师与猫”,不是冒犯,也不是荒唐,而是一种真实而温柔的人生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