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手机刷新闻时,你有没有发现一个变化?曾经占据头条的深度调查报道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明星动态电影解析和脱口秀话题。就连专注特稿的人物杂志,去年办的文娱盛典嘉宾阵容都比专业文娱媒体的活动还亮眼。而微博热搜上,明星一句抱歉占用公共资源成了上热搜的标配开场白。娱乐信息正在悄悄占领更多注意力空间,而那些本该被讨论的公共议题,似乎越来越多地藏在了电影脱口秀的故事里。

这种变化背后,是媒体行业的悄然转型。曾经擅长社会调查的特稿媒体,这几年慢慢把重心转向了文娱报道。一方面,社会调查类报道受各种因素限制越来越难出另一方面,商业化的压力让媒体不得不转向更安全的领域给明星写篇细腻特稿,粉丝会疯狂冲销量,广告商也更愿意合作。就连官方媒体也越来越关注文娱,有些电影综艺成了传递情感的载体,文娱公司更是挤破头想被主流媒体点名。

可讽刺的是,真正深耕文娱行业的专业媒体却越来越难。规模缩水收入下滑成了常态,因为读者早不满足于看票房数字或明星片酬了。大家更关心的是电影里藏着的女性困境,脱口秀里聊的职场焦虑,甚至从明星婚变里解读婚姻观念。就像看影评,国外媒体会分析镜头语言,咱们这儿更爱讨论导演的社会立场不是读者不想看专业内容,而是市场早就把注意力引向了带议题的解读。

更有意思的是,文娱产品正在悄悄变成公共议题的传声筒。有导演说现在电影快成大屏幕传媒了,因为正经媒体的发声空间被压缩后,大家只好借电影小说聊那些不好直说的问题。孤注一掷火了,全网讨论的不只是剧情,更是现实中的诈骗陷阱脱口秀演员敢聊职场性别歧视,不是因为话题变轻松了,而是这种娱乐外壳让尖锐议题更容易被接受。

但这事儿也有代价,电影本该好好讲故事,现在却要扛起讨论社会问题的担子,时间长了难免力不从心。
公共资源这个词也变得越来越微妙。明星上热搜先说抱歉占用公共资源,这话听着客气,细想却耐人寻味。公共资源真的像个有限的池子吗?明星八卦多了,其他新闻就没地方了?其实更像是注意力被重新分配了。

十年前微博还是学者媒体人主导的公共讨论场,现在早成了粉圈地盘,热搜基本被明星动态承包,营销号比正经媒体还有话语权。媒体的议程设置权被平台和KOL抢走了,不是媒体想报什么就报什么,而是某部电影火了某个脱口秀演员出圈了,媒体才跟着去采访说白了,是文娱新闻在给大众定话题。
还有个奇怪的现象为什么明星说占用公共资源时,大家默认他们聊的是不值当的事?没人会在书展或学术论坛上说这话,好像早就有只看不见的手规定了什么配得上公共关注。

可这标准是谁定的?是平台算法,还是大众的自发选择?实际上,所谓公共资源早成了注意力的争夺战。地方文旅靠明星宣传引流,明星发公益动态能带动捐款,他们本身早就成了公共资源的一部分与其说他们在占用,不如说他们攥着大众的目光。
说到底,文娱新闻的霸屏不是简单的娱乐至死。

大家不是不关心公共议题了,只是换了种更轻松的方式表达在电影里找共鸣,在脱口秀里吐心声,甚至借明星故事聊自己的生活。媒体转型平台规则和公众需求交织在一起,让娱乐成了公共议题的安全出口。但无论形式怎么变,核心需求没变我们需要能聊真问题的空间,不管这个空间是报纸的特稿版,还是电影院的大屏幕。而那些藏在娱乐外壳下的公共议题,或许正是大众在用自己的方式,坚持着对生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