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闻!8月31日 星期天 凌晨1点前新闻速览!

发布者:秋意中等我 2025-8-31 14:02

全国首个资源循环示范基地天津试运行 打造零碳园区标杆

全国首个资源循环领域示范项目 —— 中国资环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在天津港保税区正式启动试运行。作为 "央地共建、产城融合" 的重点工程,该基地总用地面积达 26.6 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 10.8 万平方米,规划建设产业厂房、综合办公大楼及零碳主题公园等功能板块。基地通过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和能源梯级利用体系,致力打造国际领先的 "零碳园区",其创新运营模式将为全球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可复制的 "中国范式"。

东北首次发现晚白垩世恐龙足迹组合 填补古生物研究空白

沈阳师范大学梁飞、李阳团队在黑龙江嘉荫永安村组地层发现中国北方地区首个晚白垩世恐龙足迹组合。这批形成于约 8464 万年前(圣通期)的足迹化石,诞生于浅湖 — 河流相沉积环境,涵盖兽脚类、巨龙类、鸭嘴龙类等多种恐龙类型。其中兽脚类和蜥脚类恐龙足迹为嘉荫地区首次发现,不仅丰富了该区域晚白垩世恐龙动物群组成的认知,更为研究东北亚地区恐龙演化与古生态环境提供了关键实证。

上合组织峰会新闻中心天津启用 科技赋能多边外交服务

2025 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新闻中心于 8 月 28 日在天津梅江国际会展中心二期正式开放,为中外媒体提供全方位服务保障。这座占地 1.28 万平方米的新闻枢纽,设置综合服务区、492 个工位的媒体公共工作区、新闻发布区等功能区域,配备多通道音频同传单元和中英文操作系统设备。科技亮点包括可提供中俄英三语服务的 AI 志愿者 "小合"、8K 超高清沉浸式体验区及 AI 数字人新闻播报系统,同时融入中国古典建筑元素与天津地方文化展示,实现科技赋能与人文交流的有机融合。

京滨城际铁路超大直径盾构隧道贯通 天津交通升级提速

中铁十四局承建的京滨城际铁路天津机场 2 号盾构隧道日前顺利贯通。这条全长 8663 米的单洞双线隧道,其中 7510 米采用盾构法施工,投入两台开挖直径达 13.8 米的 "京滨协同号"" 京滨创新号 " 泥水平衡盾构机分区间作业,刷新天津地区盾构机直径纪录。该隧道的贯通为京滨城际铁路全线通车奠定关键基础,将大幅提升京津冀交通圈的互联互通效率。

北大港城大联合突破 6G 核心技术 全球首款全频段芯片问世

北京大学王兴军教授团队与香港城市大学王骋教授团队合作,在《自然》杂志发表重磅成果:成功研制全球首款基于光电融合集成技术的自适应全频段高速无线通信芯片。这款指甲盖大小的芯片创新采用光电融合架构,实现从 0.5GHz 微波低频段到 115GHz 太赫兹高频段的近 8 个倍频程全覆盖,传输速率突破 120Gbps,较 5G 技术快 2-3 个数量级,为 6G 通信标准制定与产业化应用提供核心支撑。

中阿技术转移中心推出 500 项成果 精准对接阿拉伯国家需求

中阿技术转移中心精选 500 项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向阿拉伯国家集中推广,标志着中阿峰会 "绿色创新共同行动" 系统性解决方案落地见效。这批成果从国内 60 余家科研单位报送的 1300 项技术中,经三轮专家评审与需求匹配筛选而出,涵盖绿色农业、清洁能源、人工智能等六大领域。所有技术均达到 "系统解决方案级",具备快速落地与规模转化特性,精准对应阿拉伯国家在粮食安全、荒漠化防治、能源转型等领域的迫切需求。

鞍钢全球首套绿氢冶金中试线贯通 钢铁行业低碳转型破局

鞍钢集团宣布全球首套绿电绿氢流化床氢冶金中试线实现全流程工艺贯通,成功产出金属化率 95% 的绿色近零碳直接还原铁。该项目依托鲅鱼圈基地风电资源,通过 100% 绿电制氢与自主研发的氢气无内扩散流化床还原技术(HIFRI),彻底替代传统高炉碳还原工艺。项目关键设备国产化率达 100%,吨铁二氧化碳排放较传统工艺减少 90% 以上,产出的低杂质产品可满足新能源汽车电机用钢需求,为全球钢铁行业低碳转型提供 "中国方案"。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