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速览!9月2日 星期二 凌晨1点前新闻摘要!

发布者:凉兮隐 2025-9-2 14:01

电动自行车新国标 9 月实施

《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 17761—2024)于 9 月 1 日起正式生效,多项技术革新提升骑行安全与使用体验。新规强化非金属材料防火要求,明确塑料部件总质量不超过整车 5.5%;铅酸蓄电池车型整车质量上限从 55kg 调整至 63kg;新增电动机低速转矩要求,通过电池组、控制器防篡改设计落实 "一车一池一充一码" 溯源管理;要求具备北斗定位与动态监测功能,经营性车辆强制安装北斗模块,普通家用车可自主选择保留。

东北首座周调节抽水蓄能电站开工

2025 年吉林省延边州重大项目秋季集中开工活动中,和龙抽水蓄能电站正式启动建设。该项目由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投资 116 亿元建设,装机容量 180 万千瓦,装设 6 台 30 万千瓦水泵水轮发电电动机组,连续满发时长可达 10 小时,是东北地区首座具备周调节能力的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建成后可实现电能跨周调节,有效承接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量,提升东北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水平。

我国最大 "煤电 + 熔盐" 储能项目投产

国家能源集团安徽宿州电厂建设的 1000 兆瓦时 "煤电 + 熔盐" 储能项目投产,这是我国首台套吉瓦时级煤电熔盐储换热成套装备及控制系统,入选国家首批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项目突破性采用 "主蒸汽 + 热再蒸汽 + 四抽蒸汽" 三路抽汽方案,通过 390℃高温熔盐与 190℃低温熔盐的循环换热实现跨时段能量存储。

海上稠油热采突破 500 万吨

我国海上稠油热采累计产量突破 500 万吨,成为全球首个实现海上稠油规模化热采开发的国家。其中旅大 5-2 北油田 Ⅱ 期项目自 2025 年 2 月投产后表现亮眼,累计产量超 10 万吨,日产热采稠油稳定在 500 吨以上。针对海上平台空间受限、开发成本高昂等世界级难题,我国科研团队独创 "少井高产" 开发理论,创新应用大井距高强度注采、多元热流体协同增效等技术,配套研发耐 350℃高温的注采一体化装备,并建成全球首座移动式注热平台 "热采一号",成功破解热损失大、汽窜风险高等技术瓶颈。

高铁新型合成闸瓦通过认证

国铁太原局集团高摩合成闸瓦生产基地研制的 LH3 型铁道货车用高摩擦系数合成闸瓦获中铁检验认证中心认证,具备批量生产供应条件。该产品专为最高时速 100km/h、轴重 25t 的 C80B(H、F)型重载货车设计,摩擦体与瓦背粘结强度达 6.12-7.10MPa,远超行业标准。在大秦铁路湖东车辆段 3 月至 6 月的试用中,装备该闸瓦的货车累计运行 5.27 万至 5.69 万公里,超考核标准 5 万公里;每万公里闸瓦磨耗仅 1 毫米,车轮踏面磨耗 0.085 毫米,无任何折断脱落现象,制动性能稳定可靠。

西渝高铁桃园隧道群贯通

8 月 30 日,设计时速 350 公里的西渝高铁桃园隧道群顺利贯通。该隧道群由桃园 1 号、2 号、3 号隧道组成,全长 1513 米,其中 1 号隧道为单洞双线连接康渝段正线与樊哙枢纽站,2 号和 3 号隧道为单洞单线接入樊哙经开州至万州连接线。面对最小净距仅 6.04 米的 "小净距" 结构挑战,建设团队采用三台阶施工法分区域开挖,通过弱爆破技术降低围岩扰动,并运用 3D 扫描仪、全站仪实时监测沉降数据,成功攻克软岩缓倾岩层稳定性差等技术难题,保障了高铁线路的精准对接。

中国纳米专利总量全球占比 43%

第十届中国国际纳米科学技术会议发布的《中国纳米科技产业白皮书(2025)》显示,2000 至 2025 年间我国授权纳米专利累计达 46.4 万件,占全球总量 107.8 万件的 43%,持续稳居世界首位。其中中国科学院以 2.34 万件专利成为全球拥有纳米专利最多的机构,在纳米材料、微电子器件等前沿领域形成技术壁垒。值得关注的是,我国纳米技术专利转让与许可率已突破 8%,成果转化效率显著提升。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