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条短信,就那样静静地躺在他的手机里,没有署名,只有一串陌生的数字。内容是简短的几个字:“那些年,谢谢你。祝好。”
我无意窥探,只是在为他充电时,屏幕骤然亮起,这行字便不由分说地撞进了眼底。一瞬间,周遭的空气仿佛凝固了。心里像被投进一颗石子的深潭,表面波澜不惊,底下却暗流汹涌,一圈圈地漾开,都是酸涩的涟漪。

这是我们结婚的第三年。日子过得平稳,像一条匀速流淌的河,早已失却了最初的湍急与欢腾。我们习惯了彼此的存在,像两件摆放已久的家具,熟知对方所有的轮廓与纹路,却也蒙上了日常的灰尘。他会记得我怕冷,冬天提前暖车;我会做他爱吃的红烧排骨,多放一点糖。我们不再频繁地说爱,以为那些融入琐碎的关怀,已是感情最坚实的注脚。

可这条短信,像一枚小小的楔子,撬开了这平静生活的缝隙。它指向一个我未曾参与的、属于“那些年”的过去。它太像一个郑重其事的句号,干净,利落,带着一种释然的温柔。这不像争吵后的决绝,更像是在内心历经百转千回后,终于完成的安静告别。
那个晚上,我看着他靠在沙发上看新闻的侧影,厨房的灯给他镀上一层柔光。他如此真实,触手可及。我忽然想,或许每段修成正果的爱情,都伴着一个或几个这样悄然落幕的背影。那个发来短信的人,曾是他青春剧本里重要的角色,而我的剧本里,何尝没有这样的角色?
我没有问他。有些答案,追问本身即是伤害。

几天后的雨夜,他开车来接加班的我。车里放着我们都喜欢的旧歌,雨刷器在车窗上规律地划着弧线。在等一个漫长的红灯时,他忽然伸手,轻轻握住了我放在膝上的手,掌心温暖而干燥。他什么也没说,只是那样自然地握着。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那条短信,或许是他一段爱情的总结。但它之于我们,却并非一个问号,而是一个沉默的注脚,让他,也让我,更清晰地看见了眼前人的珍贵。
爱情的总结,不该是藏在手机里的一句“祝好”,而应是这雨夜里,一个无需言语的、温暖的掌心。过去可以被总结,而我们现在共同书写的每一天,是正在进行时,没有终点,也无需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