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人说:“咱先把丑话说在前头。”
例如,你去商场,会看到柜台放着“货出柜台,概不负责”、“有言在先,恕不退换”。像这样把丑话说在前头的事,在买卖行里已成共识。这些丑话既无损顾客尊严,也不会丢掉自己的商业利益。
再比如,我们平常签合同,会发现合同后面有一大堆看似废话的条款,涉及不可抗力、违约处罚、赔偿方式等。其实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惩罚性措施是用不上的。但俗话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真到那时,天有不测风云,谁也保不齐。所以,丑话说在前头,是为了保障双方的利益。
在西方流行的婚前财产协议也是如此。两人感情好时甜言蜜语,但若真到离婚撕破脸时怎么办?离婚时的争执如何谈判?这就需要合同里提前写清楚。因此,婚前财产协议在西方被认为是结婚时几乎必经的程序。
这就是我们所在的世界——人一辈子总会碰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把丑话放在前头,是一种预备。
此外,在生活中,大家总会有求人办事、托关系的时候。一方着急求人,另一方却不敢把话说满。为什么?因为“宁可暗示千钧力,绝不当面大包揽”。
中国古人讲“敏于行而讷于言”,意思是做事要机敏,说话则要相对谨慎,别说大话。如今也有“说大话使小钱,那是小人”的说法。意思是:事情若办不成,我也并非不诚心;但一旦能办成,我必一诺千金。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把丑话说在前头。其实,丑话并不丑,也不是什么堵心话、丧气话或负能量。相反,它是透明、理性且不得不说的话。别看它叫“丑话”,其实是一种智慧的语言。
把丑话说得明白、说得好,留有余地、含而不露、行重于言,不仅能给自己留出广阔的空间,进退都有很大的发挥余地,同时也能让对方不至于“一棵树上吊死”。
那么,怎样才能把丑话说得不丑呢?今天我们就从情商的角度,聊聊丑话该怎么说、在什么时候说。
所谓丑话,越早说越好。“丑话说在前头”,再靠前些更好。因为丑话是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不好事情的一种预测和预判。这说明大多数事情我们难以把控,必须做好最坏的打算,以防患于未然。
丑话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你并不知道将来一定会发生什么,不能把事情想得过于乐观。所以,丑话其实就是实话。虽然它不好听、扎耳朵,但确实能让大家把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想得更周全。
丑话,是既通人情,又尊重现实的真话。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知道要说丑话,却怕伤面子、伤感情,有时羞于开口,认为说出来会伤和气。可事实上,很多好朋友之间的事,正因没把丑话说前头,本想不伤和气,结果反而伤了和气,甚至反目成仇。
如果你的丑话不提前说,那紧随其后的可能就是丑事。
记得前阵子朋友圈有篇刷屏的文章,叫《就算老公一分钱股份都没拿到,在我心里,他依然是最棒的》。讲的是作者的丈夫作为一家创业公司的第二名员工、联合创始人,在公司初创期未获得任何股权,甚至没签相关协议。公司发展壮大后,眼看要上市了,他与老板谈判股权时却失败了。老板以“从未有过协议”为由否认他的权益,他最终只能离开公司,重新找工作。
对这件事,大多数人为作者丈夫抱不平,认为老板是坏蛋、忘恩负义。但想想,如果她丈夫一开始就谈判并签好协议,哪会有如此尴尬的处境?正是碍于人情面子,觉得“都是朋友、一起创业,还没挣钱就谈分钱,说不过去”,结果丑话不提前说,丑事就在后面等着,倒霉的是自己。
人生中,许多这样未提前说的丑话,最后都变成了丑事:合作做生意,没说好付出与收获的比例;结婚前,没说好婚后财产、家庭收入如何处理;生孩子后,没说好孩子的教育、由谁家父母来带……所有这些凭一腔热情和“你明白”稀里糊涂达成的意向,最后都可能成为炸毁这段关系的炸药。

在此提醒大家:丑话越早说越好。亲兄弟都要明算账,熟人之间,丑话更得提前说。
关注娱乐圈的人会发现,合作双方能长久搭档的,如何分钱特别重要。相声搭档最后吵架,别听他们说“为了艺术”,其实都是钱的事。问题就在于一开始没明确捧哏、逗哏怎么分钱。
关系稳定的搭档都是先谈好。比如郭德纲和于谦,比例谈得恰当,就没出问题。一起打天下的兄弟,最后不能一起坐天下,往往就是因为事先没把分钱的丑话说清楚。
合作伙伴能长久搭档的,大多解决了这个问题。比如周星驰和吴孟达为何不再合作?当初钱没说明白,稀里糊涂。周立波和当年的伯乐关栋天,也因利益闹上法院,黄金搭档就此拆伙。
要想合作长久、成功,钱上的事必须清晰。怎么清晰?就是把分钱这件看似“丑陋”的事,放到前头定好。
比如凤凰传奇的曾毅和玲花,无论谁付出多一点,早就谈好收入五五开,所以合作至今,两人关系牢固,掰不开。尽管有人吐槽曾毅“只会切歌、啥也不知道”,但玲花站出来维护,称两人是“密不可分的整体”。这说明什么?分不开的前提,是当初谈钱时不避讳,都谈妥了。
试想,两人从草根出身到挣大钱,若之前没定好协议,不出问题才怪。所以必须在事前把一切协议说清,到时按约定执行。合同结束后,再谈下一个。这才是市场经济法则。
在利益面前,有时兄弟也经不住考验。即使你经得住,你还有老婆孩子,他也有丈夫妻子——人是两个家庭的事,不可能挣了钱对半分,必须通过协议来明确。
许多反面教训告诉我们:共同利益要放在最前面。涉及钱,更要把丑话说前头,接下来才好办事。
何止是赚大钱的娱乐圈?我们身边的亲戚朋友也有类似情况。
我一位上海朋友曾说,他更愿意和南方人打交道,不愿和北方人做生意。问其原因,他说:“北方人,比如东北朋友,开始时大方豪爽,结果稀里糊涂过去,到后面反而计较利益。而南方人一开始很苛刻,把规则说清楚,看似斤斤计较,但定完规则,后续事情很顺畅。唉,一开始说好,后面肯定没这么多事。”
他举例说,曾帮一个东北朋友请设计师,因为是多年朋友,一开始对费用、支付方式都没具体谈。按行情,大概需要一定数额,他就先帮人办了。等设计方案拿出并开始实施了,问题来了:东北朋友资金不到位,暂时无法支付报酬,要等些日子,但等到何时也没定。

这下上海朋友为难了:自己垫钱?没那么多,也没义务;催要?三天两头催,成了“要小账”。最后拖了半年,设计费总算给了,但两人的交情也基本完了。
后来这位上海朋友总结:“我一开始就该说清楚。但一到东北,朋友热情招待,喝酒、吃饭、夜总会、冰雪大世界……弄得不好意思提钱。有时候中国人这种黏糊糊的人情,真耽误事。”
他们本应按行规签正规协议,把规定、规矩提前说清,设立约束机制——到期不给钱,需支付滞纳金、违约金等。结果劳民伤财,最后伤神伤感情。
所以,熟人和朋友之间的合作,必须把丑话说前头。感情越好,越要在明处立规矩。否则可能生意不成,连朋友都丢了,损失更大。
人教人,教不会;事教人,一次就够。要让事情、制度和规矩来教育人。
如今微信朋友圈不少人做微商,依赖熟人关系。一回两回还行,时间长了,很多人就会屏蔽微商朋友。为什么?因为对方觉得你在利用感情,没有按规矩、没把丑话说前头来规范行为。感情用多了,边际效应递减,最后甚至变成负债和负能量。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觉得:“你说得轻松,但丑话难说,不好意思,对熟人朋友更不好意思。”
其实,如果丑话说出来会伤到熟人和朋友,那这些所谓的朋友也不值得交——说明他们本身对事糊涂、没原则。真正的朋友,完全能接受你赤裸的丑话,然后共享利益、巩固关系。越是真朋友,越能听进丑话和规矩,越能理解你。越是好的合作伙伴,越能听进丑话,越愿意接受“先小人后君子”的做法。
而且,丑话说了,“小人”做了,后续处理起来会更高效。不信你试试看。
当然,丑话提前说固然重要,但也有技巧。不是直接硬邦邦地来,而要结合实际情况,因时、因地、因人、因事来说。当面不方便的,沟通工具很多——微信、短信、电话都可以。
如果只顾自己“实话实说”,不管对方能否接受,容易伤面子,效果可能不好,甚至说丑话时就是伤和气时。
所以说丑话要注意两点:第一,不到万不得已不说;第二,实在要说,就好好说,别让自己憋一肚子气。
有时遇到重大事情,或对做事不卖力的人,当面说一两句丑话可能不起作用。这时要多说几句,连说带解释,讲清为什么要这么干、前因后果如何。如果不这么说,后果会怎样。此时不把丑话说重些、不把后果说严重些,反复几次,对方可能不会重视,后果就真严重了。
所以说丑话在情商领域技术含量很高。

首先,说清前因后果。 说丑话时要能镇住对方。举例来说,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因管仲助他成就霸业,想尊管仲为“仲父”,即将朝廷内政外交全交给他。征询群臣意见时,说“同意的站左边,不同意的站右边”。大臣东郭牙却站在中间。
齐桓公问:“我尊管仲为仲父,同意的左,反对的右,你为什么站中间?”
东郭牙说:“我先不问同意反对,先问您:管仲的智慧能否帮您谋取天下?”齐桓公说:“对,否则我拜他为仲父干嘛?”
东郭牙说:“既如此,我得多说两句丑话。主公决策英明,但想过没有?管仲之智能谋天下,果决能成大事。主公将一国大权全交一人,凭管仲的才能,借助您的威望治理齐国,他说了算,您不觉得危险吗?”
齐桓公恍然大悟,于是改变主意,让管仲负责外事,内政另委他人,使两人互相牵制,达成平衡。
东郭牙的丑话说得好,透彻分析了利弊:管仲有智谋,但大权独揽可能反过来对您不利。他是不偏不倚地帮齐桓公分析,承认管仲的长处,正因他能成大事,才需丑话在前——一旦“挟天子以令诸侯”,您后悔莫及。这话难听,但及时提醒了齐桓公放弃错误决策。
丑话说在前头,实际上是抓住对方趋利避害的心理,让对方在决策前慎重考虑。用事情的后果说服人,会加强说服力。如果你这么做或不这么做,后果会怎样?对方一听不行,就会同意把预案做在前头。
所以说丑话的关键一点是:要有说服力,前因后果说清楚,尤其对后果分析得头头是道,这样丑话才有威慑力和说服力。
第二,设立底线。 每次活动或做事前,说丑话往往是申明纪律——把最坏的可能性告诉大家:“如果你这样,别怪我怎样。”技巧在于设立一个底线:“这是不能突破的,你要突破,我就如何。”让大家明确边界在哪里。
史籍记载,草莽英雄彭越与一群少年豪杰约好第二天日出时会合,一起反秦。这种草创的民间武装,靠什么凝聚士气?不是荣华富贵,而是军纪。历史上说:“日出时会合,晚到者杀。”这就是把丑话说前头。
最牛的军事家孙武为吴王训练宫女,本想展示“连女人都能带好”。他靠什么?这些宫女平日仗着宠爱,不讲规矩。孙武三令五申立下规矩,谁犯就杀。丑话在前,扬威立万。果然有人犯规,孙武按事先说的处理,于是无人敢不从,乖乖训练。
古代治军,先申明军纪,让三军知道违背没有好下场。通常不会先说“做好了奖励什么”,而是说“做不好惩罚什么”。这是行军打仗的必然规矩。
这一点,《红楼梦》的王熙凤学得很快。宁国府贾珍的儿媳秦可卿去世,办丧事时府中无人能理事,贾珍请荣国府的王熙凤帮忙。古人云“治丧如治兵”,办丧事如同带兵,不能乱。
王熙凤一接手就放话:“既托了我,我就说点你们不爱听的。我比不得你们奶奶好性儿,由着你们去。要不立规矩,日后闹出事来,落埋怨的是我。所以现在我得立规矩,不讲情面。交代的事办不好,对不起,罚钱、走人、开除,绝不姑息。”
这“凤辣子”深谙用兵之道,先把不好的后果摆明,让人人有所畏惧。有畏惧才会严肃,严肃才会认真,认真才可能办好事。
如果一开始用好处引诱,大家指望得甜头,心想“做好了有奖”,人心就懈怠了。想到难堪的事,心里紧张,办事自然上心;想到好事,人就放松。所以,好处留后头说,丑话搁前头说。
王熙凤立完规矩后,才说:“这几天大家辛苦了,事成之后自然有赏。”可见,一家公司要往好处走,不能先拿甜头诱人,而要让大家明白:做好事才有甜头;在甜头之前,得先说清做不好会怎样。
前因后果、赏罚分明:罚的话说前头,赏的话说后头。这是说丑话的必要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