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还稍微相信宏观的朋友

发布者:刘豆豆 2025-11-4 14:03

近期跟朋友聊,发现很多人都不看宏观了,甚至对了解宏观产生了鄙夷情绪。

原因我也知道,因为一部分朋友在投资上,本来就不看宏观,另一部分朋友呢,也信宏观,只是很长一段时间,宏观已经不能帮人赚钱了。

如果你是前者,那划走即可,在这个市场里,每个人都每个人的生存方式,方式无所谓好坏,适合自己即可,在这篇文章里,我主要想跟后者聊聊,尤其是原本还相信宏观,但经过了近一年的市场洗炼,开始反思宏观、反思自己的朋友。

首先,脱离基本面认知,能不能挣钱,绝对能,今年的黄金,今年的股市,瞄着趋势买进去就是了,不需要那么多的分析和水平。

但我身边的事例也提示着,在这种情况下,除非有很好的技术,否则基本很难持续稳定地盈利,甚至一夜暴亏。

原因只有一个:这些朋友只能识别趋势,但不能识别趋势的终点,在他们认知里,要不完全不知道基本面,要不还是看了看基本面,结果看到的都是配合行情编写出来的妖娆故事,故事很宏大,但完全不提卖点。

但是,这些朋友一定会问,这又有什么关系呢,趋势结束后,我看着右侧出来就是了,损失点鱼尾,鱼身子我还是都吃上了。

但现实,却没有那么容易。

在你只能通过趋势确认行情的时候,浮盈加仓是在所难免的。

真实的情况可能如下:

A 入金的时候往往是尝试性轻仓;

B 有了浮盈发现仓位不够,就不断加仓;

C行情结束后,往往误以为是空中加油站,将其认作加仓时机,还在加仓。

于是,赚钱的时候,是轻仓赚的,行情拐头的时候,是满仓跟着调的。

这就是牛市执念,这和市场的本质是反的。

市场上涨的同时,距离终点是越来越近的,空间是越来越小的,但因为不知道尽头,只能通过趋势确认行情,所以,牛市执念是加速的,在市场已经没有空间的见顶之时,牛市执念却到达了高峰。

甚至,刚才我提的妖娆故事,也是在行情演进的时候逐渐被滋养出来,这些故事让大家的牛市执念更加疯狂,变得更加坚不可摧。

当然,可能是我的技术修养不够,我也承认,有一些完全技术流的朋友,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克服人性的贪,且能实现稳定盈利。

但我的感知是,这种投资者已经算是人之龙凤了,大多数朋友,是不具备这个能力的。

这条路在我看来,不是一条好走的捷径,反而充满着更多的艰辛。

但是,很多人会误认为,自己是具备这个能力的,尤其是在趋势没结束,有一定浮盈,且滋生了一些洋洋自得的心态的时候。

这时候,一些名语录就出来了,比如:“投资比的是执行力,我都冲进去了,你还在慢悠悠地看数据……”、“市场永远是对的,跟着市场走准没错……”……

很多这样的言论碎片还在市场中流传,迁移默化地增加了大家的焦虑情绪,但有的故事还没到终章,有的故事则已经到终章了。

再说回宏观。

宏观是真正能给资产框定范围的东西。

宏观究竟是如何影响资产的,大家应该早就知道,在这里简单赘述几句。

1)利率一定是宏观回报率的影子函数,是宏观内生的,不可能过高或过低,否则会反噬基本面(过高会引起通缩,过低会引起通胀)。

2)商品也亦然,经济周期最重要的两个成本就是资金成本(利率)和生产成本(商品)。

3)股票没有直接的宏观属性,一只股票给10X还是100X,对宏观的影响不大,但投资者会比较在特定利率条件下,考虑企业的成长性后,买股票划算还是买债券划算,于是,债券其实是股票的锚,债券又是锚定宏观的资产。

但是大家会argue什么,我也清楚,在此列示出来。

A 宏观太慢了,GDP导致资产发生明显位移,得好长时间。

B 宏观捕捉不了全部行情,也规避不了全部风险,比如今年宏观一直不行,买债卖股,就错失了股票这一轮机会,也掉进了债券的陷阱。

我来逐个回答以上问题。

先说第一个问题。

宏观的确很慢,有时候资产脱离宏观一段时间,绕个圈儿再回来,从宏观角度看,也无伤大雅。

这就导致资产很多时候交易的并非是宏观。

但即使这样,如果只是期待着宏观帮你捕捉宏观交易机会,这个理解也未免狭隘。

宏观更多的时候是给资产定性的,就像孙悟空给唐僧画的避妖圈,只要不出圈,在里面怎么折腾都不算过头,于是,根据资产和圈的位置,我们可以知道,什么行情可以交易,什么行情不能交易。

因为资产的趋势分为三种。

A 贴着宏观避妖圈走,典型的宏观交易

B 一猛子往圈外扎,典型的情绪交易

C 从圈外往圈子中心修复,典型的修复交易

A和C是宏观可识别的交易,B是不可识别的交易,因此,A和C值得参与,B则参与起来要小心小心再小心,尽管有时B的空间非常大。

为什么,因为A和C性质的行情,在交易时,我们能清晰地知道卖点在哪,B却不知道,如果参与B行情,又变成了纯技术流的交易。

所以啊,宏观是帮我们识别风险、筛选机会、提示卖点的。

其实顺带着,我也回答了一些第二个问题了。

很多朋友会说,如果纯跟着宏观走,就会踏空今年的股市。

诚然,今年的股市非常复杂,除了宏观,可能还有其他的因素,也对行情起了非常关键的影响。

什么因素呢,我听到了很多解释,我相信大家也听到了很多,但关键是,这些解释都是难以证实证伪的。

说白了,就是不能确定这轮股市行情是新逻辑下产生的新趋势,还是依然是B类行情。

所以,在这轮行情面前,很多人把宏观的解释域进行修正,且跟着偏open的认知去操作,我觉得都没有问题,甚至不做,也没有问题。

只是唯独反对两种心态。

1)不能忍受踏空,行情起来就必须要赚钱;

2)坚定认为此轮不是B类行情。

如果抱有这两个想法,再去质疑宏观,通常我是懒得去辩解的。

为什么呢,因为这些朋友更需要的不是专业,而是心态的修炼、风险的控制和对市场的敬仰。

1)宏观本身就是告诉我们,哪些机会可以抓,哪些机会不可以抓,并不是一轮行情起来,我们先认定此轮行情合理,且要求宏观给个解释;2)行情无论是B或不是B,完全照着不是B的坚定信念去做,就完全进入了上面说的牛市执念状态,即不断浮盈加仓。

再说说债。

债行至如此,我依然不觉得宏观失效,因为今年的债,是典型的C类行情。

C类行情难抓的关键点是:圈中心在什么位置是没法精确计算的,只能凭经验。

对今年的债券市场来说,1.6%和1.8%的利率水平,是否利率必须钉在1.6%上,如果1.8%,就该反噬经济了,很难说,而且,圈子中心位置有可能就是1.8%,年初时的1.6%,反而在圈外。

但现实的锚也确实存在,如果你年初的时候,执拗地认为1.6%就在圈子中心,可能今年就跟着折进去了,毕竟那时候,R007还在1.9%。

所以啊,你觉得今年宏观失效了,是因为去年年底,你进入了债券领域的牛市执念之中,结果,修复行情来了,心态上缓不过来。

说句题外话,现在大家也不用陷入熊市执念,因为债券已经回到圈子中心了。(详见《写在1.78%》)

说到底,从宏观角度去把握资产,至少我们的胜率是有保证的。

微观上,我们可以有很多种方式去增加投资的胜率,但大多方法都离不开两个字:惯性。

有个著名游资叫北京炒家,他曾讲过:投资的确定性绝不是预测出来的,再完美的预测也会有纰漏,唯一的确定性是资产惯性,在一辆车上了高速全速行驶后,即使马上踩刹车,车也不会很快停下来。

如果把时间拉长一点,我们会发现,大多的惯性都来自于宏观,为什么,因为宏观有周期。

回头我会专门讲述一下,宏观的惯性是哪里来的,在此就不做过多展开了。

如果宏观能解决胜率的问题,我们仓位的问题就迎刃而解。PS:我认为纯技术理论上即使能保证净值稳定性,也很难解决仓位问题。

我很喜欢一个电影,叫《大空头》,电影里几个投资鬼才,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大量加杠杆购买CDS,在临近爆仓时,形势突然急转直下,赚取了巨额利润。

我很敬佩这种有原则、有情怀、有意志的投资人。

现实情况,的确很难,阻力也很大,想当年在2020年,我看空房价并把观点给客户路演的时候,我深切地感受到很多客户脸上露出的那种看SB一样的不屑表情。

但我们也可以审视自己,是不是像2007年美国银行家那样,在赚了几个月钱了之后就沾沾自喜,觉得质疑地产稳定性的人就是疯子,或者像今年债券亏了几个月钱后,就完全放弃了之前多年积累的观察市场的框架及方法论,开始问:

老登,你还在看经济数据吗?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