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上周在五个微信群里发“江湖救急”,配图是银行催款短信,配文只有七个字:周转十天,可签合同。

消息像石头掉井里,噗通一声,连个回声都没溅起来。

他数了数,群里一共 1278 个头像,平时抢红包比谁都快。
两小时过去,只有两条回复:
“哥,最近手头也紧。
”
“兄弟,帮你转发。
”
再往下刷,是有人晒娃、有人晒猫,还有人问周末去哪露营。
仿佛那条借钱信息只是系统推送的广告,长按两秒就能删掉。
老王说,那一刻他想起小时候在胡同口摔破裤子,隔壁小胖子把攒了两年的邮票本塞给他:“拿去换钱买新的。
”
邮票本里夹着一张纸条:别怕,我妈不知道。
现在没人递邮票本,只有“已读”不回复。
他最后关掉微信,给公司 95年的小实习生打电话,对方听完只说了一句:“卡号发我,我理财明天到期,先拆给你十万。
”
老王愣住,这小孩平时连打印机都不会换墨盒,每次团建都躲在他身后怕喝酒。
钱到账那天,老王请小孩吃烧烤,小孩摆手:“王总,别客气,去年我奶奶住院,是你帮我垫的押金,我记备忘录了。
”
原来备忘录比朋友圈更靠谱。
有人把这事发小红书,评论区里排队自首:
“我微信 1800 好友,上次车险续不上,愣是找不到一个能借 3000 的。
”
“删了 900 个,瞬间清爽,像给衣柜扔掉了起球的旧毛衣。
”
数据也出来补刀:
2023 年上半年,社交平台借贷纠纷同比涨47%,六成是“好友”秒变陌生人。
公安提醒:哪怕对方给你发十年前的合照,也别忘了电子借条。
另一边,Z 世代在偷偷换玩法。
他们建“猝死互助群”,不聊八卦,只放真实姓名、血型、紧急联系人。
谁项目赶不完,群里直接甩链接:今晚帮我渲染,明早请你咖啡。
靠一次熬夜换一次信任,比点赞实在。
有 CEO 年中总结发言:
“我删了 1200 人,留下 198 个,半夜能打电话借飞机的不到 10个,够了。
”
底下掌声雷动,员工回家默默点开微信,开始第一轮批量删除。
有人问我,真朋友到底啥标准?
我列不出大道理,只能转述老王那晚喝醉后的话:
“能一起把一盆多肉养到爆盆的人,大概率也能一起把钱还完。
”
毕竟,敢把弱点亮给你看的人,才舍得把后背递过来。
下次通讯录提示“好友数已达上限”,别急着滑走,先问问自己:
如果今晚就要凑一笔救命钱,你愿意点开谁的头像?
又有谁敢把你的消息置顶,不回别人的饭局邀请,先给你转钱?
想明白了,删人就不会手软。
想不明白,那就留着,反正内存又不贵,只是别在真着急的时候,才想起忘了给信任打草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