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至正四年(1344年),这一年对元大都的贵族老爷们来说不平静的一年,传来了两个噩耗。
首先,黄河泛滥,导致沿岸山东、河南三十万人沦为流离失所的难民。即便元大都的贵族老爷们不把百姓当人看,朝廷为防止农民起义,修缮黄河河堤也成了必须要做的事情。
在元朝廷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要修,以元朝最后的贤相脱脱帖穆尔为主;另一派则认为黄河决堤没什么大不了,不必理会。此时,摆在元顺帝——这位元朝末代皇帝面前的选择有两个:一是修缮黄河河堤,下拨钱粮赈灾,但势必会导致国库空虚;二是不修缮河堤,不管黄河沿岸百姓的死活,但势必会诱发农民起义,将摇摇欲坠的大元帝国拖入巨大的危机之中。
另一个噩耗是,淮河沿岸爆发了严重的瘟疫和旱灾。当时的元朝内部根本不在意普通民众的死活,但表面功夫还是要做足的。元顺帝下令发放赈灾钱粮,可这些钱粮从中书省到地方,经过层层盘剥,到达百姓手中的十不存一。
更加令人意外的是,地方上的各级官员厚颜无耻地上书皇帝,说着感谢、按照惯例叩谢天恩的话,还把皇帝与往圣先贤做比较。元顺帝看到呈上的报告,深感自己做了大好事,看似皆大欢喜,大家都很满意。
但是,老百姓是不满的,其中许多人还极为不满,朱重八就是其中最不满意的一个。
灾难之后,一个月内,重八的至亲相继离世。
如果说,历史上每一个取得重大成就的人,都会遭遇大劫磨练,这无疑是朱重八一生当中最黑暗的一段日子。重八最初不过是想要一个温暖安稳的生活,可随着至亲的相继离世,他父母下葬时没有一副像样的棺材,只能裹着草席埋葬;想为父母找一块安身之地,却受到了地主的侮辱。从此,他认清了世界的现实,复仇的火焰在他心中熊熊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