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10年经验与35岁的瓶颈期

(图源:网络)
前些天在一个技术群里看到了这张图,当时内心有一点被触动,但因为工作很忙,没时间多想,所以就先略过去了。今天周末,咱们就来唠嗑一下咯。我也很久没有写IT相关的文章了,之前写了几篇房产相关的内容,就有读者问我是不是转行了,感谢读者关心,我还奋战在程序员岗位上。
我之前写那些地产相关的内容,是因为我曾认真思考过,如果我换个行业,会从事什么工作,思考的结果就是房产中介这个职业,所以我有在空余时间,提前储备一些房产知识。至于这个思考的过程,我们可以后面有空时再讨论。
2015年毕业以来,我已经写了快有10年的代码了,如果算上毕业前那7个月的实习工作,码龄已然超过10年。这十年,我也算亲眼见证了IT行业从兴盛到现在的平淡。在行业的红利期,很多人跨行业转IT,这几年行业不景气,也有一些人离开了这个行业。
91年出生的我,今年已经35虚岁了,即将进入35岁的职业瓶颈期,面对这个行业规律,我倒也没有很悲观,我选择顺其自然。除非后续找不到相关的工作,或者自身完全进入职业倦怠期,否则我还是会以程序员作为主业。
贰、职业与职场
刚刚提到的职业倦怠期,我估计每个行业或多或少都有吧,对于IT行业的打工人而言,因为近几年比较卷,因此对职业的倦怠往往比其他行业来得更早。加班、值周、休息时间处理工作问题、睡眠时间接到告警电话,对于这些事情,我现在都已经习惯了,不是说不厌倦,也不是说不疲惫,只能说没办法吧。我也很怀念刚毕业的前3年半,那时候几乎没加过班,下班也不用带电脑,工作和生活是界限分明的,只是那个时代已经回不去了。
在当前这个环境下,我们都只能自己去适应工作,因为现在市面上的人才足够多,你不干有的是人干,这是实话。换个角度,其实现在大部分企业自身也是不好过,所以才会自上而下地push。
以前吃完工作餐散步时,同事间聊的话题一般都是时事新闻、明星八卦之类的,现在能明显感觉到吐槽工作的话题内容会比之前更多。但是吐槽归吐槽,过过嘴瘾就行,不能太被情绪左右,不然你自己轻易离职了,而当初吐槽工作最多的同事,反而可能待得最久。
这些年,职场pua的现象屡见不鲜,如果心理素质不够好的话,很容易陷入内耗。大家应该试着让自己的脸皮厚一点,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对于职场pua的话语,左耳进右耳出,别往心里去。当然,如果工作已经糟心到影响个人心理健康了,那建议还是趁早换个工作,不然太不值当了。
叁、离职与找工作
我去年年底经历过一次离职,当时觉得工作不舒服,自己跟领导申请到了大礼包的名额。拿钱走人一时爽,但对比年后以来的工作情况,我才发现之前的工作相对还是不错的。
离职后自然要找工作,当时正逢年底,岗位不多,为了更快地找到工作,我就在两个岗位方向上同时应聘。因为这两个方向的重叠度不大,为了简历上能突出重点,就只能维护两个版本的简历了,这都不算啥,我要同时复习两个岗位方向的八股文,真是累煞老夫了。

(boss直聘应聘记录)
以前行情好的时候,找工作时,只要一个boss直聘就够了,现在boss上的有效岗位也不多了,也是容易遇到“已读不回”的情况,于是也注册了智联、猎聘,后来发现这些平台的岗位基本也都是重复的。值得一提的是,智联和猎聘,这两个平台都有自动帮招聘方打招呼的功能,虽然是机器人的行为,但对于应聘方的体验还是比较好的,会显得自己比较抢手,增强信心。

(IT人的找工作的三大利器)
根据我自己的经历来看,相对于自己在招聘平台投简历的方式而言,内推的简历通过率会比较高,如果内推人在该公司的职位层级不低的话,甚至还能起到背书的作用。当然内推也是很看关系,如果关系一般,很可能就不愿意帮忙背书了。
对于刚刚提到的“已读不回”的情况,我觉得无论是求职还是工作中,都是挺正常的,对方一旦忙起来,肯定是高优先级的事情先处理,我们自己多问几次就可以了,不用太玻璃心。
过年前,我拿到了一家公司的offer,年后入职工作了快2个月,因为所在项目是一个处于创业期的项目,所以工作强度比较大。期间,年前面试的另外一家公司也给了offer,综合对比后还是选择了过去,创造了我个人最快的跳槽记录,现在入职也有1个月了。我这个人其实很不爱挪窝的,但被环境改变了。
跳槽涉及到履历的更新,如果候选人跳槽太频繁,简历就会很花,HR以及面试官自然就会认为候选人的忠诚度不够,妥妥的减分项。以前行情好的时候,跳槽就能涨薪,“5年3跳”会被认为跳槽频繁,太过躁动;现在行情不好,“5年3跳”都成为正常现象了,因为现在很多时候是被动挪窝。
根据我的观察,一直不跳槽的人,容易形成两个极端:一种情况是工作业绩很好,一路升职加薪,成为团队负责人或者技术专家,这种情况下,不跳槽也是正确的。
而另一种情况则是习惯了待在舒适区,常年只负责个别模块,工作内容没什么挑战,渐渐成为了一个老油条。这种情况就很危险,一旦哪天需要被迫离开这个舒适区,就会发现自己的技术栈比较狭窄,所谓的多年工作经验,只不过是把一年的经验用了好几年。对于这种情况,我的建议是勇敢地跳出舒适区,经过一段时间的阵痛期后,会有更大的收获。
肆、后续的发展方向
(1)主业
主业要想继续向上发展,无非就两条路,一是晋升到管理岗,二是不断精进技术,成为架构师/技术专家。这两条路,放在前几年还是比较好混的,现在就不一样了,竞争太激烈了。我现在的部门里,我入职以来,已经有好几个高P离职了,这些岗位需要承担的职责很重,上层对他们的预期也比较高,真的是压力山大。
我自认为自己天赋一般,也不是那种特能抗压的人,并且现在已经进入职业倦怠期的中后期了。那就这样吧,先不卷了,在完成本职工作后,业余时间里投入更多的精力到副业上,进行一段时间的试错。
(2)副业
我的副业就是自媒体,之前因为平时的工作比较忙,到了周末又想休息,所以更新频率确实偏低,现在开始要勤更了。我目前在尝试的自媒体方向是本地资讯,打算先积累粉丝,后续再进行一些业务转化,比如房产中介业务。现在的粉丝量级还很少,全平台的粉丝总数加起来才三千多,获得的收益加起来也才500块钱左右。

(一个低收入的自媒体博主)
鉴于本地资讯方向的用户量有限,所以我最近也在考虑另起一个IT相关的号。自媒体赛道也很卷,那就先干了这碗鸡汤吧:道阻且长,行则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