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是我们一直提倡的美德。词典上对宽容的解释是:宽厚能容忍,宽大有气量,不计较或追究。它表现为一个人对别人的过错不记仇,不报复,并且能够主动帮助别人。从这些解释上看,这的确是一个好词。
现实生活当中,我们也的确鼓励和倡导宽容行为。比如武则天下令禁杀生,有个官员张德生了儿子,宴请宾客,为表盛情就偷偷杀了一只羊。没想到其中有个叫杜肃的当晚就密报张德犯禁。第二天武则天在朝堂上将这封告状信给张德看,还叮嘱他:以后请客要有所挑选,别啥人都请。这就是作为武则天待臣下宽容的例子传播的。现在那些执行禁酒令无所不用其极者是不是应该跟武则天学一学宽容呢?
西汉名相陈平,少年时期为大嫂所不容。面对一再羞辱,陈平隐忍不发。直到后来忍无可忍,出走离家。事后他被哥哥追回。陈平不计前嫌,阻止哥哥把嫂子休掉。陈平当时虽不是宰相,可以说已经具备了肚里可撑船的宽容优点了。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戾气,对付它的办法最好也是宽容。别人不小心踩到你的脚,一笑置之,减了许多麻烦。别人瞪了你一眼,别上头,道个歉走开不会让你的身上少点什么,反而会多了宽容的美德。
研究这些宽容的事例,我们发现宽容的三个规律。首先,被宽容的人都做了错事,张德违反了禁杀令,陈平的嫂子羞辱了他,社会上的人踩了你的脚,无缘无故地瞪了你。很明显,宽容只针对犯错误的人,没有错误的人身上用不到宽容。比如说以我的观感,现在的一些平台都对言论管控的比较严,但相对来说有的尺度大一些,有的尺度小一些。我们能不能说尺度大一些的平台就比尺度小的更宽容呢?对照这第一个规律,这不是宽容。因为发布尺度大一些的言论的人并没有犯错。他们只是在国家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按照言论自由的标准正常发言。只是不太符合一些人的口味罢了。当然,尺度宽一些的平台虽然没有得到宽容的美德,但他们的这种宽松的尺度却也是可以称赞的。这是另外一种美德了。
其次,宽容的人有能力指出被宽容者的问题,还能够改变被宽容者的错误作法。武则天是有能力惩罚张德的;陈平虽然没有对付嫂子的能力,但他却有借助大哥的力量的能力;被踩了脚以及被人瞪了的人是可以借助自身或者警察这类外在的力量来让做错事者道歉或做出赔偿的。如果没有这种能力,却表现出来宽容的行为,这不是宽容,只能算是懦弱无能。比如城管强拆了你的房子,然后再给你你并不满意的赔偿款,你最终选择了息事宁人,不再追究。这就不是宽容,因为你没有改变这种结果的能力,你只能被动地接受这个结果,否则你将一无所有。也就是说,宽容是上位者才能具有的一种品质,普通人只有掌握自己的命运,且有能力改变结果的时候才可能拥有这种美德。
第三,宽容的人内心一定是认为对方做得还有很多不对的地方,只是自己无意再追究了。反过来讲,一个人已经对自己的错误做出了足够多的赔偿或者受到了足够多的惩罚——至少按照法律意义上是这样的——那么他就不必感激别人对自己的宽容。一个因偷盗而被监禁五年出狱的人,面对他偷过的人就可以不用内疚。只有他偷了东西,给别人造成了伤害,受害人选择不追究责任的时候,受害人才是宽容的,施害人才应该感激。
所以,我们说自己宽容的时候,内心里对施害者所作所为还是有不满的。只是不屑于再跟他计较罢了。宽容就是这样一种居高临下的情感,我们并不是觉得施害者做的事可以原谅,而是觉得跟他们纠缠这些是自降身价,没有意义。所以,被别人宽容其实并不是一种很好的体验。这有点像一只大象对咬它脚的蚂蚁的那种情感:这个小人物也值得计较,由它咬又怎样?
总之,我们希望自己永远有宽容的底气,却永远不要有那种被别人宽容的机会,有点伤自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