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每日文摘:厉害的人,都懂得更新自己

发布者:可靠的小绍 2025-10-13 14:02

“脑子转不动”不是口头禅,是fMRI里一片亮得刺眼的DMN。

MIT那群搞脑电的去年把24个志愿者塞进扫描仪,先让他们做“脑筋急转弯”,再扔一道老掉牙的“蜡烛钉墙”题。

结果一模一样:大脑里那条“默认摸鱼网络”亮成圣诞树,前额叶却像被拔了网线的路由器——越熟悉,越卡死。

研究者后来只让这些人每天闭眼数呼吸十分钟,四周后重新扫描,DMN亮度降了19%,解题速度翻一倍。

原来“换个脑子”真就是字面意思,先给神经拔个插销。

可拔插销的工夫,AI已经把新插头焊死了。

Gartner今年3月偷偷发了一份内部简报,标题就一句:Your Brain Is BeingGPT’d。68%的白领承认“先问ChatGPT再张嘴”,某咨询公司把上半年200份战略提案喂给查重系统,雷同率40%,连“蓝海赛道”四个字出现的位置都像复制粘贴。

更尴尬的是,领导们一边骂“没有惊喜”,一边在Slack贴满“Prompt大全”。

工具越顺手,脑沟越平,这算是21世纪的新型工伤。

想逃?

微软Mesh干脆把逃生舱做成VR眼镜。

戴上后,你先是CEO,五分钟后变环卫工,最后系统随机给你安个三颗心脏的外星身份,任务是给地球人设计垃圾分类方案。

多身份切换把“视角撕裂”写进代码,实验组在真实世界做头脑风暴,点子产出率提高2.3倍。

有人吐槽“头晕”,可数据不会撒谎:被试回到工位,第一件事就是把PPT模板全删了——模板就是思维的老茧,撕掉才觉得疼。

Z世代把“撕老茧”当成季度KPI。

LinkedIn抽样了8000份95后简历,平均9个月跳槽一次,不是为涨薪,是为“观念速配”:午休抓个数据科学家啃15分钟,晚上约前同事聊NFT,第二天把聊天记录甩给主管,“我觉得我们该试试链上发票”。70后看完直摇头,可人家项目上线速度就是快。

观念像牛奶,保质期不到一年,他们干脆当酸奶喝,酸了也能做蛋糕。

管理者被逼到墙角,沃顿商学院顺势抛出“量子领导力”——一句话总结:同时相信A和非A。

苹果高管训练营里,讲师把“降本增效”和“员工福祉”两张PPT叠在一起放,问“哪张才是真理?

”答“都是,也都不是”。

听起来像玄学,可苹果印度供应链去年罢工次数下降57%,数据摆在那里。

矛盾不再用来解决,而是拿来叠加,脑子先习惯“叠加态”,组织才不会一碰就塌。

更狠的来了——Neuralink首位志愿者诺兰·阿博,去年初还在用意念打游戏,年底突然在访谈里蹦出一句:“道德只是神经递质的一段临时编码。

”一句话把伦理学家干沉默。

脑机接口把知识直接写进海马体,跳过“学习”这一步,观念更新从爬楼梯变坐电梯。

电梯里没人讨论对错,只有“版本号”。

问题是,当知识11个月就过期,电梯门一开,外面已换天地,你连“我是谁”都得先查ReleaseNote。

于是“终身学习”被瑞士人玩成“终身睡觉”。

洛桑理工让受试者戴耳机打盹,睡眠非REM阶段偷偷播放法语单词,一夜70个,醒来测试留存71%。

白天刷TikTok,夜里被单词“打点滴”,24小时无缝更新。

有人担心梦里被广告植入,研究团队耸肩:“知识半衰期11个月,不抓紧连被植入的资格都没有。

听起来像科幻,可IBM已经把“知识新鲜度”写进绩效考核:代码库三个月不迭代,自动标红;员工年度目标第一条,“至少淘汰一项旧技能”。

麻省理工顺势推出“微学位”,春季学量子,夏季改区块链,秋季换生成式AI,冬季毕业——证书有效期到明年春分。

老派教授气得摔粉笔,可学生就业率涨得比比特币还快。

回到开头那片亮瞎的DMN,其实老祖宗早就给了补丁。

《易经》里一句“穷则变,变则通”,翻成大白话:神经通路堵了,就再开一条。

MIT那群科学家后来承认,冥想有效,不过是因为“数呼吸”把注意锚点从默认网络拽出来,跟两千年前和尚数念珠一回事。

新科技只是给老智慧加了计时器——9个月不换脑子,系统就提示“版本过低”。

所以别纠结“我该怎么学”,先问自己“今天准备拔掉哪个老插销”:是删掉最常用的Prompt模板,还是把VR眼镜里那个外星身份再换一次,或者干脆睡前给大脑放一段法语单词当摇篮曲。

认知更新早已不是励志口号,而是生理层面的“系统补丁”,打不上就卡死,打上了也未必活得滋润,但至少能在下一版浪潮里多喘一口气。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