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个土生土长的成都娃,刚从山西回来,脑子还晕乎乎的,那边的山和咱们四川的完全不一样,吃的面也全是碳水炸弹,还正好赶上第九届平遥国际电影展开幕,这趟旅程的反差感简直没法说。
我没去那些人人都知道的大景点,第一个去的是大同土林,这地方听着普通,到了才发现真奇特,那些土堆被桑干湖支流冲得像古堡又像雕塑,太阳一照还有金红黛各种颜色,荒凉得很但又越看越有味道。

看土林看饿了,就在附近找了家小馆子,点了碗刀削面,师傅拿着刀在面团上一划,面条就像小飞刀一样跳进锅里,煮好浇上番茄卤,和咱们成都加红油的细面完全两回事,口感筋道得很,就是没辣味有点不习惯。

后来才知道这大同土林是华北唯一的土林景观,还被叫做黄土高原上的魔鬼城,摄影的人都爱往这儿跑,尤其是日出日落的时候,光影照着土堆,那模样比画里还好看,这地质能保留下来真不容易。
从大同往南走去找芦芽山,坐了段大巴车,路上看的全是黄土坡,和咱们四川到处是绿树青山的样子差太多,不过空气倒是挺干燥,我一路都在喝水,嘴唇还是干得脱皮。
到了芦芽山就去了万年冰洞,这地方太神奇了,外面是秋天的温度,穿个薄外套刚好,洞里却冷得人直打哆嗦,全是冰柱冰瀑,晶莹剔透的,像进了水晶宫一样,眼睛都看直了。

更怪的是这冰洞旁边还有地火,听说这叫冰火同源的奇观,《宁武县志》里都有记载,说是上古水火二神在这儿斗法,最后达成了平衡,虽然是老说法,但亲眼见了还是觉得不可思议。
听景区里的人说这冰洞形成于三百万年前的冰川期,最老的冰体有两百多万年历史,是研究古气候的活化石,咱们普通人不懂那些门道,但光看这终年不化的冰就觉得够厉害。

从冰洞出来肚子饿了,就找了家当地馆子,点了份岚县合楞子,这东西是土豆做的,把土豆擦成泥挤干水,搓成团子蒸熟,蘸着西红柿酱吃,又韧又香,还有土豆本身的甜味,比咱们四川的土豆泥扎实多了。
老板说这合楞子的名字是从方言来的,搓土豆泥挤水时会发出咕叽声,就叫了这个名,吕梁一带的人都爱吃,没想到土豆还能这么做,真是把食材用到极致了。

后来我往平遥方向走,正好碰上第九届平遥国际电影展开幕,城里比平时热闹不少,到处都是人,不过我没进去凑数,还是更喜欢之前去的那些没人的地方,安安静静看风景更舒服。
这电影展能在平遥办,我觉得也说明山西不光有老古董,也能搞新潮的文化活动,把老古城和新东西结合起来,说不定能吸引更多年轻人来,这也是一种发展吧。

对了,说个避雷的事儿,不管是在太原南站还是大同站,千万别坐那些拉客的黑车,他们嘴上说低价送你去景点,实际上可能绕路还乱要价,我当时就差点上当,后来选了正规出租车才踏实,这都是实打实的教训。
之后我又去了壶关猫路,这地方是悬崖上的一条古栈道,听说是杨延昭跟着野猫逃生辟出来的,最险的地方几乎是垂直的,站在上面往下看,腿都有点软,比咱们四川的栈道还刺激。

这条猫路还连着北方最大的天然石拱桥,走完全程大概要半天,路上能看见太行山大峡谷的景色,全是陡峭的山壁,植被倒是不多,和四川的峡谷满眼绿色完全不同。

景区牌子上写着,有个叫赵月芳的邮递员,走这条路上班走了二十多年,每天来回四十多公里送邮件,还帮山里人带药品种子,这路也被叫做太行天路,听完觉得这条路更有意义了。

走累了在附近吃了份保德碗托,这是荞麦面做的,蒸好晾凉后从碗里拔出来,切成条浇上蒜醋辣油,滑溜溜的很爽口,比咱们成都的凉面更清淡,配着走山路出的汗刚好解腻。
老板说保德盛产荞麦,做碗托的手艺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前只有当地能吃到,现在沿着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好多游客都能尝到了,这公路倒是把不少好东西串起来了。

我发现山西的自然景观和咱们成都真是反差巨大,成都多是湿润的青山绿水,山西多是干燥的黄土高原地貌,土林、冰洞、悬崖栈道,每一样都很独特,看惯了四川的景,再看这些觉得新鲜得很。
美食上反差也大,成都菜重麻辣鲜香,山西菜全是碳水当家,面啊土豆啊做的各种吃食,味道偏咸香,还爱放老陈醋,刚开始吃不惯,吃多了倒觉得挺实在,每一口都管饱。
再说说那万年冰洞,里面的冰全是真家伙,不是人造的模型,主打一个真实,比我在电视上看的纪录片清楚多了,站在冰柱旁边,能感觉到那种透心的凉,这体验在成都根本没有。

要是从太原去大同或者运城这些地方,最好提前订高铁票,比坐大巴车快多了,也舒服,山西的高铁挺方便的,就是偏远景点还得换乘当地小巴,得提前查好班次。
住的话建议选在古城周边,比如大同古城墙附近,离景点近,有的民宿还是窑洞风格,能体验一下塞北的感觉,比住市中心的大酒店更有味道,就是要提前订,旺季不好找房。
我觉得山西这地方比我之前想的丰富多了,不是只有老城墙老寺庙,有奇怪的土林,有冻人的冰洞,还有悬崖上的老栈道,吃的也全是实在东西,没那么多花架子。
这趟山西之行让我明白,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成都比各有各的好,要是有人想去玩,别光盯着热门景点,这些小众地方更有意思,就是一定要提前做好攻略,别被黑车坑了就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