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热开斗!这项古老娱乐项目在苏州再掀战幕

发布者:饺子不蘸醋 2025-9-12 14:01

视频加载中...

虫友携“爱将”参加今年第一场竞斗。苏报融媒记者 朱执竞/摄制

九月秋意渐浓,眼下又到了苏城蟋蟀文化活动密集的时节。9月10日傍晚,记者来到位于娄门桥畔的娄耦茶室,只听得这里“唧唧”的虫鸣声不绝于耳,二十多位虫友携自己的“爱将”正在参加今年第一场竞斗。

赛前,每只蟋蟀都要像拳击或举重运动员一样逐一过秤并按重量级配对,比赛现场的一只只小盅就是参赛者的“候场区”,“擂台”则是一只椭圆形透明斗栅,中间由一块闸板将两边分开,引草员用提笼将对战双方带到各自区域进行“热身”,只见其以芡草频频拨弄蟋蟀的牙齿和身体,蟋蟀的斗志便瞬间被激发起来。

“选手”各就各位。苏报融媒记者 朱执竞/摄

随着闸板的提起,两虫会面,先竖须、振翅、动股,然后张牙、伸腿、抱摔,一时间里厮杀得天昏地暗,四周观众围在一起,目不转睛,不时攘臂高呼,击节叫好。蟋蟀“论剑”无需言语,只靠“以牙还牙”,有时正面出击一夹,有时飞身回马一枪。随着比赛的进行,其中一方被甩开,一个“绣花滚”抱团翻滚落地,但迅速调整好姿势后立即奋起反击,咬得对方措手不及,四处逃窜,最终败下阵来。

今年81岁的资深虫友陆树凌从小学四年级开始玩蟋蟀,那时苏州的南园、北园、彩香、虎丘以及上方山下都是一片片菜地,捉蟋蟀无疑是孩子们的一大乐趣。2010年,老陆参与组建了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蟋蟀文化联谊会,并且开展竞斗活动至今。他告诉记者,今年虫友们依旧分成6个小组,从9月10日开始,每周三和周六傍晚在娄耦茶室举办友谊赛,两两相斗,一共安排5轮15场,每轮每组出21条虫参与竞斗,最终按获胜总场数进行积分排名

比赛紧张进行中。苏报融媒记者 朱执竞/摄

此外,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苏州市蟋蟀协会今年首次采用个人赛制,20余名虫友每周二、周四、周日傍晚同样在娄耦茶室开展竞斗活动。据介绍,早在七月底八月初时便有虫友前往山东宁阳、宁津、乐陵以及河南新乡等著名蟋蟀产地选“货”,那里的土质一般为钙质褐土,含钙量较高,蟋蟀的个头长得更大,骨架更结实,牙齿也更坚硬,在竞斗中常常处于上风,因而受到行家青睐。

从立秋到立冬,蟋蟀的寿命大多在百日左右,对于虫主而言,养活它们并不难,米饭、花生、黄瓜、豆角等都可以成为食物,但要培养一只“常胜将军”却不容易,每天除了清理蟋蟀盆外,还要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如发生肠胃不适及拉肚子现象,就要调节饮食,一般用玉米粉、小麦粉、绿豆粉等按比例调成饲料精心喂养,这是一项十分费工夫的细活儿。

竞斗现场热火朝天。苏报融媒记者 朱执竞/摄

有时为了备战大赛,即将出征的“战将”还能获得虾尾肉、蟹腿肉、羊肝、冬瓜、蛋黄、青豆等“八珍”,或是以冬虫夏草、蜂王浆、甲鱼磨成的粉来加餐。为保持其战斗力,虫主通常会每天揭开盆盖使其习惯光线,并用芡草撩拨帮它活动筋骨。如果某只蟋蟀战败便会被放生,而骁勇善斗者如不幸负伤挂了彩,经过精心调养则仍然能够继续战斗。

早在两千多年前,斗蟋蟀便已名列“花鸟鱼虫”四大雅戏。史料记载,明清时期的苏州曾是全国蟋蟀文化的中心,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无不热衷于此,这项风靡一时的娱乐活动体现着文人情趣的同时,也一度对社会风气造成过不良影响。在陆树凌看来,只要摒弃赌博成分,这就是一项有益身心健康的竞技游戏和文化活动。“希望通过组织比赛搭建一个友好交流的平台,调动广大虫友的积极性,努力传承和推广好这一古老的娱乐项目。”

(苏报融媒记者 朱执竞/文)

编辑:钱芳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