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一个研究生的论文,出了事,大家都在说,论文不行啊,太差了,错误很多,各种各样的问题,一下子就成了大家讨论的焦点。
《中国新闻周刊》也说了这事,事情闹大了,专家都说,这样的论文,怎么可能通过答辩呢。

论文下架了,后来又上架了,更多人看到了,下载量很多,武大成立了一个小组,专门调查这个事情,数据计算好像也有问题,总之,很多地方都让人觉得不对劲。
年份都能搞错,1949年变成1049年,这个也太离谱了吧,还有人说,里面的一些东西,跟官方的数据不一样,甚至有的段落,跟其他的文章很像,这是怎么回事呢。

大家都在问,这么明显的错误,为什么还能通过答辩呢,是不是答辩的时候,老师们都没仔细看啊,指导老师是郭汝飞,很厉害的经济学专家,也被质疑了,是不是他没有好好把关呢。
有些网友说,答辩的老师是不是“闭眼签字”啊,这样的话,学校的声誉都要受影响了,大家都觉得,这个事情不仅仅是论文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审查的机制是不是出了问题,为什么这么多的错误,都没有被发现呢。

这个事情,提醒我们,学术要严谨啊,不能马虎,严谨是学术的生命线,如果学术都不严谨了,那还有什么意义呢,希望调查能够深入,不仅仅是学生的问题,相关的人员,也要承担责任,不能让学术的严肃性受到亵渎。
现在的问题,不仅仅是论文本身的问题,而在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论文,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是指导老师没有认真指导,还是答辩委员会没有认真审核,或者是有其他的什么原因,这些都需要调查清楚,公开透明地告诉大家。

希望通过这个事情,能够引起大家的重视,让大家更加重视学术的严谨性,不要让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学术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只有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