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请勿惊慌,这是一条地震预警推广公益短信
贵州推送地震预警短信了:你开通了吗?别等到“咚”声才后悔

前几天我也收到了那条短信,来自省地震局的温馨提醒,说是10月13日恰逢国际减灾日,号召大家通过网络电视、地震预警终端和“贵州地震预警”小程序第一时间接收预警信息。说实话,收到这种政府短信的第一反应往往是点开就划走,但越想越觉得,这类提醒真的不是为了吓唬人,而是把本来可能只有几秒的准备时间,尽量变成有用的应对机会。不得不说,三秒、十秒,对许多人来说不是数字,而是能不能先护住头的差别。
这么做的逻辑很简单也很冷静:这不是地震预告,而是把官方监测到的地震信息,在震波到来前尽快推送到你手里。说白了,靠近震中的地方可能只争取到几秒,但远一点的地区有时候能多出十几秒甚至半分钟,这些时间能让你蹲下、护住头、远离窗户和高处物品。我的一个朋友小李在一次小震里就说,他当时手机响了,他本能地趴下护头,结果真的躲过了一块掉下来的天花板板块,说起来不像戏剧,更像当下的常识在关键时刻起作用。

关于如何开通和如何判断预警可信度,这里给出最实操的建议。微信里搜索“贵州地震预警”小程序并添加关注地点,记得把你和家人常去的住址、单位都设置上并允许通知,这样系统才能针对你关注的地理位置推送对应的等级信息。平时检查一下手机的通知权限和免打扰设置,确保在必要时刻声音和振动可以响起;家里如果有老人和孩子,最好在常用设备上同时开通,别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一部手机上。老实说,准备工作并不复杂,但常常被人忽视,这就是风险累积的原因。
为什么有时候你会收到“只在首页显示”的静默提醒,而有时则会被打断看视频的声音?这是系统的预警策略在起作用:对你关注地的预估烈度低于某个阈值时,信息只显示在小程序首页以免过度打扰;而当预估烈度达到可造成明显危险的等级时,系统会通过服务通知甚至强制告警声提醒你。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不把每次通知都当成恐慌信号,也能更冷静地做出判断和反应。

除了开通预警,能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但并不复杂。把床边放双包鞋,家里为常用逃生通道固定好手电和应急背包,给孩子和老人做一次一分钟的家庭逃生演练,定期检查家中高处重物的固定情况,这些生活化的小动作能把“有预警”变成“有办法”的真实能力。比如我隔壁老王以前总嫌麻烦不把书柜固定,后来一次小震导致书柜倾斜后他才当真,现在他的家里每个家具都跟演练过似的,邻里间笑称他像做了“抗震改造”。
再谈一个大家容易忽略的点,远场大震对贵州也有影响,尤其是在地质条件复杂的地方,生活在城市里的我们也会被波及。未来几年我觉得会有更多区域性的预警服务与城市基础设施联动,比如电视广播、地铁站内的联动告警和更多小程序的跨平台推送,这不是恐吓,而是趋势:信息流通得更快,留给人的准备时间可能会更短也更碎片化,能不能把碎片时间用好就看日常准备了。我自己现在每个月至少做一次家庭演练,顺手把手机和家人的设备都检查一遍,这样一来遇到告警时心里不会乱。

说到底,预警的价值不是绝对的“安全保证”,而是一种把被动变为主动的能力。记住一句话:秒赢不是奇迹,是准备。比起仅仅抱怨“又是广告短信”,把这条信息当成一次免费的小练习,会比平时的焦虑更有用。你也可以把这个过程当成一次家庭安全清单的检查契机,既保护自己,也保护别人。
你有没有收到过这类地震预警?当时你是怎么反应的,或者你家里做了哪些准备让你更有把握?说说你的经历和建议,大家互相学习一下。

来源 贵州省地震局;编辑 王小婷;二审 李劼;三审 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