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丙辰年,京城有位韩姓进士,仗着父亲是朝中高官,平日行事颇为随性。一日,他闲游至城郊尼庵,偶遇一位年轻尼姑,见其容貌秀丽,竟动了邪念。
几日后,韩进士再度登门,谎称妻子亲手做了饼,托他送来致谢。小尼不疑有他,谢过之后便吃了饼,没多久就昏昏沉沉睡了过去。韩进士见状,溜进小尼的房间,偷出她的袒服——那是僧尼五衣中覆肩掩腋的法衣,竟穿在自己身上肆意嬉戏。

没曾想小尼很快醒来,她一眼便看穿了韩进士的心思,却笑着说:“公子不必这般行事,今夜我自会与你相伴。”韩进士喜出望外,信以为真,乐呵呵地离开了尼庵。可他刚走不久,小尼便沐浴更衣,对着佛像自缢身亡,以死守节。
彼时韩进士尚无子嗣,妻子不久后竟怀上了孩子。这孩子自幼聪慧过人,读书过目不忘,十六岁就被乡里举荐为秀才,次年便赴京参加春闱。喜讯很快传来,韩家公子金榜题名,亲友们纷纷登门道贺,韩家上下一片欢腾。
可这份喜悦没能持续多久,家僮突然身着孝服,哭天抢地地跑回家报信:“公子……公子没了!”韩进士如遭雷击,当场昏厥数次。醒来后他抓着家僮追问缘由,家僮哽咽着说:“公子临终前,嘴里喃喃自语,像是说梦话:‘我哪里是什么韩公子?我本是某庵的尼僧,托生在韩家,受这几年恩宠,不过是偿还前世夙愿。如今我已求得上天,断你韩家后嗣。’”韩进士听闻真相,又惊又怕,最终含恨而终。这则故事记载于《臣鉴录》,道尽了欲望催生的因果循环。
时光流转到明朝末年,天下大乱,叛贼四起。当时颍州有位韩进士(与前事韩进士非同一人),家中颇为富庶,在城外不远处有座别院,院里的高楼修建得格外高耸,站在楼顶便能将颍州城尽收眼底。
不久,叛贼逼近颍州,全城百姓和官员都紧锣密鼓地筹备防御。有人一眼看出韩家别院的高楼是隐患:“这楼地势太高,若是被叛军占领,他们居高临下,我们的城墙就难守了!不如趁叛军还没到,赶紧拆了它!”
众人纷纷附和,可韩进士却坚决反对:“这是我家的产业,凭什么说拆就拆?叛军未必能找到这里,不必如此小题大做。”任凭旁人如何劝说,他都不肯松口。
没几日,叛军兵临城下,果然一眼就盯上了这座高楼,迅速派兵占领。随后,叛军在楼顶架起弓箭,密集的箭矢如雨点般射向城头,守城士兵根本无法在那个角落立足。叛军趁机架梯攻城,颍州城很快就被攻破。
入城后的叛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韩进士的父母、妻儿全被乱兵杀害,他苦心保住的高楼,最终成了葬送家人的祸根。这段往事出自《太白剑》,警示世人在大义面前,切不可因私废公。

崇祯九年,天下依旧动荡不安,叛贼攻打应城县。当时的应城知县张绍登,是南城举人出身,为人正直刚毅。面对叛军来袭,他联合训导张国勋、乡官饶可久,决心死守城池。
张国勋忧心忡忡地说:“叛军势头正猛,若是不能给他们一次重创,这城池恐怕守不住多久。”张绍登深以为然,三人当即率军主动出击,与叛军血战一昼夜,斩杀了不少敌兵,叛军暂时撤退。
可谁也没想到,城内竟出了内鬼。县里侍郎王瑊的儿子王权,与族中多人结下仇怨,那些人怀恨在心,暗中给叛军通风报信,引着他们再次攻城。
危急关头,张国勋协助张绍登加固城防,一边派人向官府求援。不久,副将邓祖禹率军赶来支援,三人分工明确:邓祖禹守西南城角,张国勋守东北城角,张绍登则带兵在城中往来策应,随时支援薄弱环节。
叛军久攻不下,便射了一封书信进城,要求守军交出王权,否则就破城屠城。王权吓得魂飞魄散,趁乱想要从北门逃走。守军见状前去阻拦,城门口一时混乱不堪,叛军抓住机会,猛攻南门,最终破门而入。
城破后,张绍登没有逃跑,而是返回县衙公署,端坐于大堂之上。一名叛军士兵冲进大堂,他怒目圆睁,挥拳便打。很快,叛军大部队涌入,将他团团围住。张绍登宁死不屈,最终被叛军杀害。叛军首领敬佩他的忠义,下令将他安葬在公堂旁边。《明史·忠义篇》记载下这位知县的壮举,让他的气节流传后世。

明朝时,凤阳有位倪秀才,家境殷实,房产众多,家中侍女仆从不少。其中有个叫绯桃的侍女,生得模样周正,又颇有些小聪明,却野心勃勃,一直觊觎主母之位,想取代徐氏掌管倪家大权。
机会似乎悄然而至,徐氏突然得了痢疾,身体日渐虚弱。绯桃暗自欢喜,觉得这是除掉徐氏的好时机。她找到一个平时爱装神弄鬼、懂得些旁门左道的老婆子,与其密谋加害徐氏。老婆子给了她几粒药丸,嘱咐道:“找机会把这药掺进徐氏的汤药里,她吃了就活不成了。”
绯桃将药丸藏在腰间,可当天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机会下手。夜里睡觉时,她心中反复盘算着阴谋,竟在梦中说了胡话:“等把她毒死了,我一定送你一盒金首饰作为谢礼!”
同屋的另一个侍女恰好醒着,听到这话顿时起了疑心,追问她话里的意思。绯桃惊醒后矢口否认,说自己什么也没说。两人争执间,绯桃藏在腰间的药丸突然掉落在地。
那侍女捡起药丸,厉声诘问:“都这样了你还不承认?这是什么药?”绯桃慌了神,胡乱辩解:“我……我最近心里闷得慌,这是我自己吃的药。”为了自证清白,她抓起一粒药丸就吞了下去。
可没过多久,绯桃就腹痛难忍,开始便血,疼得在地上打滚哀嚎,最终一命呜呼。善恶终有报,她的阴谋还未得逞,便自食了恶果。这则故事出自《座右编》,成为了警示世人莫起恶念的反面教材。

这四则古代奇闻,或因欲望招祸,或因私念酿灾,或因忠义留名,或因恶念自毙。古人常说“举头三尺有神明”,其实真正的“神明”,不过是每个人心中的善恶标尺。行事若能坚守底线,不被欲望裹挟,方能行稳致远;反之,若心存恶念、自私自利,终将被命运反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