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莉:说说婚姻

发布者:情人的秋天 2025-10-24 14:01

《父母爱情》剧照

相信关注婚姻的人数几与人类总数等同。

——池莉《人生在世 自作多情》

说说婚姻

相信关注婚姻的人数几与人类总数等同。因此婚姻究竟什么意思?已有无数解释,比如:婚姻是合同,是契约,是笼子,是一场马拉松长跑,是爱情的坟墓,是一种专制体制,是搭伙过日子。钱锺书的小说《围城》之喻,最为广泛接受:婚姻这座围城——外面的想进去,里面的想出来。到底还是我们古人智慧,“婚姻”的造字,其实就已经直指客观事实:一发昏的女人框住了一大人(成年人)——婚姻里是男人被囚,女人看守。如果我们仔细琢磨,其实婚姻二字蕴含的是褒义,还有一缕现代文明的曙光,那就是:爱情。因为只有爱情才会让人发昏,女人一旦爱到昏了,就会甘愿守住自己男人;男人一旦爱到昏了,也就会甘愿被困女人的温柔乡。如此说来,婚姻原本上可以是非常美好的。

遗憾的是后来,是现在,是婚姻被各种各样的俗世贪念改变和利用了。古中国是三妻四妾三宫六院,古希腊也曾有妻妾成群,“娶妻以传子孙,纳妾以得侍奉,友女以求悦乐”。男人用强权让自己的感官享乐成为社会法律,女人受到羞辱与伤害,婚姻遭到失去爱情的重创。

《大红灯笼高高挂》剧照

于是出现了古希腊复仇女神美狄亚。美狄亚本来与丈夫一往情深,情爱甚笃,但是其夫为了获得更强的权势,再娶新娘。美狄亚毒杀丈夫的新娘,亲手杀死两个孩子,自己飘然离去,让其丈夫坠入生不如死的深渊。著名的复仇女神美狄亚,一直为文学艺术所津津乐道,以至于在西方家喻户晓的复仇女神美狄亚,让男人们懂得了什么是复仇恐怖。总之,不管文学起了多少作用,西方的觉醒与纠正还算来得快。他们很早就选定了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形式。他们选择在婚前广泛交友,进行充分对比和选择,等待真正动心的爱情降临。他们慎重又慎重,不急于结婚,尽量在婚前排除干扰婚姻的各种因素,直至最后,唯有心甘情愿做爱情的俘虏了,才缔结婚姻。

在17世纪开始并18世纪形成浪潮的工业革命,为西方带来了现代文明、新的公民道德要旨出现了,即自由、平等、博爱、法治。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更被提升到新的重要高度。他们既要完美婚姻,又要将爱情进行到底。爱情至高无上,制度也可以为之与时俱进地改变,婚姻不再是终身制了,不再以美狄亚的名义或者世俗法律强求忠实,他们要求以爱情为前提的忠实。一桩婚姻里如果不再有爱情,他们可以选择离婚。

《傲慢与偏见》剧照

2011年3月才去世的美国女演员伊丽莎白·泰勒,人称“玉婆”的“埃及艳后”,她79岁的一生,就结了8次婚。在欧美,没有人会认为不正常,恰恰相反,这是值得尊重的个人私事。

当然,婚姻与爱情还会出现更加复杂的状况,比如三角关系怎么处理?感情的复杂,爱情的变异,哪里都会发生,谁人都可能遇到,怎么办?著名的英国伊丽莎白女王一世,她就遇上了。姑且按照凯特·布兰切特饰演的《伊丽莎白》电影版本来说,当伊丽莎白发现与自己相爱的男人,背地里又爱上了她的宫女并且其已怀孕,而她的婚嫁又纠缠在西班牙与法国的王孙贵族之间,伊丽莎白最终做出了既明智又宽宏又仁慈又勇敢的决定——当然是痛苦得死去活来一番之后——因她深懂爱情是一种双方同时存在的感觉,深懂用更宏大的爱面对这个矛盾才是真正地爱自己与爱他人。首先,她祝福她的爱人娶宫女为妻并主动做他们孩子的教母。然后,她择日盛装登殿,自己为自己戴上婚戒,宣布她从此嫁给英格兰。做得多漂亮!

伊丽莎白一世存在于1533年—1603年的人生,已经如此明智、宽宏、仁慈和勇敢,正是她的大智慧,把英国带上了日不落帝国之辉煌巅峰。这个时期的中国是明朝,皇帝后宫佳丽几千人,民间盛行一夫一妻多妾制,女人是男人的附属品、生育机器、烧饭婆、洗衣妇和性工具,在一个庞大的家庭和妻妾成群的婚姻里,不可能存在一对男女两情相悦的爱情。奇怪的是中国迟迟不肯舍弃一夫一妻多妾制,几百年以后的辜鸿铭,在南洋橡胶园的英语环境里出生和长大、又饱受英国教育与欧洲文明熏陶的学者辜鸿铭,回国之后还是醉心于三寸金莲,先娶小脚女人为妻后讨日本小妾,并公然发表“茶壶论”,论点是:一只茶壶可以配多只茶杯,而一只茶杯怎么可以配多只茶壶?直到今天,21世纪了,澳门赌王何鸿燊还有四房太太,尽管因为法律可能没有注册,只是“摆酒”,但中国国情往往摆酒就成法律。于是乎,面对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有房有车才嫁,有权有钱不离”,我们哪有气力去批评和责怪呢?

我们始终都迈不出更加文明的那一步,我们始终都羞于直面爱情,我们婚姻的爱,怎么可能有保障?我们怎么可能为了爱情,去更新婚姻,从而使得婚姻真正成为滋养爱情的人类栖息地?

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先驱邓颖超女士,60多年前的心血算是白费了。在1948年寒风冷冽的西柏坡窑洞里,邓颖超率康克清等几位共产党女高官,开始起草并于1950年5月1日公布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它规定:“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禁止重婚、纳妾、童养媳,禁止干涉寡妇婚姻自由,禁止任何人借婚姻关系索取财物。”尤其具有现代文明意义的是,邓颖超顽强坚持了爱情是婚姻的根本。法律出台之前的屡次讨论,几个人一般对结婚自由没有争议,对离婚自由却有争议。关键的一次讨论,只有邓颖超一个赞同者,其他人都不同意“一方坚持离婚可以离婚”的条款。邓颖超却坚持认为:没有离婚自由,就会发生许多悲剧。离婚不自由,才会妨碍生产。家庭不和,哪有心思搞好生产?最后,邓颖超以大无畏的革命气概拍板:“……总之,我坚持不附加条件,一方坚持要离即离。”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也是一再提倡学习恩格斯的爱情经典名句:“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婚姻。”但是,如何实行有爱情的婚姻?没有下文了。似是而非了。敷衍潦草了。

《父母爱情》剧照

我们必须遗憾了还要遗憾的是:中国现代文明之路是这样崎岖盘旋山重水复。就在打倒封建包办婚姻的同时,我们又以自由之名滋生了功利婚姻。就在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同时,我们又以经济之名滋生了物质婚姻。

本来辜鸿铭的茶壶论在当代会更加尴尬,因为当代科学更加发达,很简单,科学可以轻易证明一只茶壶的液体有限,完全不足以满足与之相配的所有茶杯。只可惜,现在许多女人似乎已经不在乎什么液体不液体了,她们要钱要虚荣要风光要面子,这样就给了男人一个良好的错觉,以为权力金钱物质都算自己的液体。由于权力地位、金钱物质、花容月貌、青春年华,终究都逃不出新陈代谢过眼烟云的规律,别扭就这样来了:婚姻总是出问题。婚姻总要出问题。夫妻生活以吃饭和吵架为主要内容。婚姻无论冷战热战都是两败俱伤终身痛苦。总之,现在,社会越来越发达,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但是婚姻成了一个越来越难搞的事情,对于许多人来说,它是一个伤心话题,更多的人是欲说还休,一声长叹,长歌当哭。

问题在于,说到底,婚姻毕竟还是人类最文明的生活形态。常识来得非常简洁,自然也非常经典,道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道是:男婚女嫁天经地义。道是:宁拆十座庙不拆一桩婚。可见婚姻在民间,自有它的神圣性。这份神圣性,显然来自闪闪发光的爱情。对于有爱情的婚姻,人们美喻“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对于没有了爱情的婚姻,人们淡然“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限到时各自飞”。可见爱情这个东西,在婚姻里,不管你承认还是不承认,它都尤其重要,它就是婚姻的骨头、支柱、钢铁构架、坚固基石。

一个人,唯有爱对方,才有可能宽容、忍让和体谅。唯有宽容、忍让和体谅,婚姻才充满润滑油和保鲜剂。婚姻涉及两个人的一辈子,两个大活人朝朝暮暮搅在一起,如此紧密相处,的确不容易。连自己的牙齿不当心都会咬自己的舌头,连自己有时候都会厌烦自己,何况他人?爱情有它的生理性高潮。是高潮,总会过去。而婚姻往往是漫长的,如何把爱情转化为恒温状态,如何懂得进退适当恰到好处地爱对方,如何懂得享受对方天复一天琐碎庸常的陪伴,那都是要悉心学习的,都是要有意识地去悟的,都是要投入自己全部身心的。不是金钱,也不是物质,更不是什么地位和权力,而是爱,善于爱,才是美满婚姻最重要的要素。

做一个爱人,是世界上最艰巨的职业。你得放弃自己,全心全意都是对方——且这种情怀还不能是装,不能强求,就是你心甘情愿不得不那么去做。日常再平淡,生活再陈旧,麻烦再多,矛盾再大,鸡零狗碎大小冲突连绵不断,但是,任何时候,当你一看着他/她的眼睛,你就不得不,变成他/她的爱人,所有不快都化解在那一股似水柔情之中。

//

本书为当代著名作家池莉散文自选集。收录其多年间创作的经典篇章及近年来发表的全新力作,包含《到武汉来做徒步家》《假如你没有吃过菜薹》《熬至滴水成珠的珠》等。

在时光漫漶的市井长巷,其散文似一缕缱绻微风,裹挟人间烟火的温热,轻拂岁月的细密褶皱,奏响出一曲“生活的咏叹调”。她以平凡世界为基,用平实隽永的语言、细腻入微的观察视角、深刻独到的反思精神,构建起独具个人风格的“生命诗学”,让读者在对日常生活的品咂中触摸到生命的温度与重量。

作者简介

池莉,作家,自幼喜爱文学,从小开始写作,青年时期弃医从文。20世纪80年代始发文学作品,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人生三部曲”《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发轫中国新写实小说并成为该流派代表作品。近年新作有长篇小说《大树小虫》,诗歌集《池莉诗集·69》,散文集《从容穿过喧嚣》《和女儿一起长大》,历年来获各种文学奖八十余项,作品被翻译成法、英、西班牙、日、德、韩、泰、越等多国语言在国外出版,有《来来往往》《小姐你早》《你以为你是谁》《生活秀》《云破处》等多部小说被改编为影视以及戏剧。

长江文艺出版社微信矩阵

部分插图已标明来源

图文编辑   吴蒙蒙

责任编辑   吴蒙蒙

审  核   谈   骁 

上一篇:说说人性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