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最近是不是总感觉作文素材库快要“弹尽粮绝”了?每次写作文,翻来覆去总是那几个老例子,自己都觉得有点提不起劲?如果你的答案是“是”,那么今天推荐的这份“宝藏素材”,你可一定要收好了!
我敢说,《人民日报精选时评50段!》这份资料,绝对是能让你的高考作文在茫茫卷海中,瞬间抓住阅卷老师眼球的那一束光。
为什么我这么笃定?因为它解决的,恰恰是你们最痛、阅卷老师最看重的几个关键点。
第一,它让你的作文开头“先声夺人”。
想想看,阅卷老师平均几十秒就要看一篇作文,一个平庸的开头,可能直接就掉进二类文了。而《人民日报》时评的标题和开篇,个个都是“标题党”级别的范本。比如,谈奋斗,它不是干巴巴地说“我们要努力”,而是说“岁月为证,奋斗不止”;*谈坚持,它会写“最慢的步伐不是跬步,而是徘徊”。这样的句子一出来,那种磅礴的气势和精炼的哲思,立刻就能为你的文章奠定一个高格调。
第二,它给你的论点穿上“金句”的铠甲。
很多同学论证无力,是因为只会讲大白话。《人民日报》的时评,简直是金句的“弹药库”。说到青年担当,有“青春气贯长虹,勇锐盖过怯弱,进取压倒苟安”;说到平凡与伟大,有“于幽微处发光,于静默中成海”。这些句子对仗工整、凝练有力,随便化用一两句到你的分论点里,整个文章的档次立刻就上来了,老师想不划高分都难。
第三,它让你的思想告别“幼稚”,走向“深刻”。
高考作文最怕什么?怕你停留在“小学生”式的观点上。而《人民日报》时评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看待社会热点的**顶级思维框架**。比如,面对“躺平”和“内卷”的讨论,它不会简单批判或鼓励,而是引导你思考“一种积极而不急”的生活姿态;谈到传统文化热,它会剖析“守正”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学会了这种思维方式,你的文章就拥有了思想的筋骨,不再是人云亦云的空洞口号。
那么,这50段时评,具体该怎么用才能发挥最大威力呢?
别担心,不是让你死记硬背。我给大家三个小建议:
1.拆解“三段式”:*每天精读一段。重点看它的结构:如何破题引出观点?用了哪些事例和道理论证?又是如何结尾升华的?拆解三五篇,你就能摸到高分议论文的通用结构。
2.建立“专属素材本”:按主题分类,比如“家国情怀”“青年成长”“文化自信”“科技创新”。把打动你的金句、鲜活的事例分门别类地摘抄下来,并在一旁写下自己的思考和一两个可以运用的作文题目。这才是真正把别人的东西,变成了你自己的“武器库”。
3.模仿与化用:*尝试用它的句式仿写句子。比如,学了“最慢的步伐不是跬步,而是徘徊”,你可以仿写“最大的障碍不是高山,而是内心的畏惧”。这个过程,是最高效的语感训练。
偷偷告诉你们,我班上几个语文稳定在130分以上的同学,人手一份类似的素材,晨读课经常能看到他们在反复诵读、品味。好东西,真的是会发光的。
高考作文,本质上是一场与阅卷老师短暂而深刻的“对话”。你想给对方留下什么样的印象?是思想深刻、语言老练,还是内容空洞、语言乏味?这份《人民日报精选时评50段》,就是帮你打造前一种形象的“神兵利器”。
如果你正在为作文发愁,强烈建议你去找来看一看,背一背,品一品。相信我,用心读进去之后,你笔下的文字,会给你一个巨大的惊喜。
好的素材,就是高分作文的基石。现在,这块最好的基石就摆在眼前,接不接住,就看你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