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必背古诗文 15 篇 高考语文核心篇目助记大全

发布者:素颜烟尘梦 2025-11-15 14:02

  高考冲刺的号角已然吹响,语文试卷中的古诗文板块,既是斩获高分的重要阵地,更是浸润千年文脉的精神纽带。以下整理了高三阶段核心必背的古诗文篇目,附有助记要点,方便同学们巩固记忆、深化理解,助力高效备考。

  一、《陈情表》(李密)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助记] 开篇铺陈家庭遭逢的重重不幸,倾诉与祖母相依为命的深情。字里行间满是孤苦无依的境遇,只为让武帝褪去威严,体察这份患难与共的亲情,为后续陈情铺垫基调。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助记] 历数朝廷屡次征召的优渥礼遇,却直面 “报国” 与 “尽孝” 的两难抉择。祖母病情日渐沉重,而官府催逼愈急,两难处境的铺叙,既显无奈,更暗释不愿赴任的真心。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助记] 紧扣圣朝 “以孝治天下” 的纲领,坦陈自身过往履历与淡泊心境,消解可能存在的猜忌。再以 “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的相依之态,凸显 “不可废远” 的赤诚,情理交融更具说服力。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助记] 以年龄对比点明 “尽孝期短,尽忠日长” 的核心逻辑,既表对朝廷的赤诚,更抒 “愿乞终养” 的迫切。结句立誓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以感恩之心收束,陈情之意终达。

  二、《报任安书》(司马迁)

  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助记] 援引古代圣贤 “困而后作” 的典故,串联起《周易》《离骚》等传世之作的成书背景。意在表明,逆境往往催生不朽篇章,为自身忍辱著书的抉择寻求精神共鸣。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助记] 详述《史记》的体例规模与著述宗旨,直言此书旨在探求天人关系、梳理古今变迁,成就独特思想体系。即便遭遇极刑仍无愠色,只因著书未竟,字里行间尽显坚守理想的决绝与执着。

  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助记] 孔子以温和的语气打消弟子顾虑,鼓励众人畅所欲言,坦诚抒发心中志向,开篇便营造出轻松坦诚的对话氛围。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助记] 四位弟子次第言志:子路志在安邦定国,冉有愿求富民之策,公西华欲习宗庙礼仪,而曾皙描绘出暮春游乐的闲适图景。孔子对曾皙之志的赞叹,暗藏着对自然闲适生活的向往。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助记] 曾皙追问之下,孔子点评众弟子之志:子路因言辞不逊而被哂笑,冉有、公西华所言之志实则关乎邦国治理,只是谦逊自陈。点评既显对 “礼” 的重视,也展现出因材施教的智慧。

  四、《临安春雨初霁》(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助记] 以 “薄似纱” 喻世态炎凉,开篇自问客居京华的缘由,道尽仕途失意的无奈与怅惘,直抒胸臆却不直白浅露。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助记] 勾勒出夜雨初歇、春深巷幽的画面。小楼听雨的静谧与次日卖花声的鲜活相映,既见春景雅致,更藏客居的孤寂。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助记] 描绘闲居日常:细雨初晴时,在窗前闲练草书、细品茶汤。表面闲适恬淡,实则暗含报国无门的苦闷,以闲情反衬壮志难酬的怅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助记] 以 “素衣” 自比,婉言不愿被京华风尘玷污初心。末句盼归清明,看似自我宽慰,实则藏着对官场的疏离与对故土的眷恋。

  五、《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助记] 借郁孤台江水起兴,遥想当年战乱中流离失所的百姓,泪水尽付江水之中。北望故都长安,却被群山阻隔,山河破碎的悲愤油然而生。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助记] 以江水奔涌不息的态势,喻示历史潮流不可阻挡。然而暮色沉沉中,深山鹧鸪的啼鸣更添愁绪,壮志难酬的怅惘与对时局的忧虑交织其间。

  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助记] 登临北固亭,见千古江山依旧,却难寻孙权、刘裕这般英雄人物。昔日繁华歌舞早已湮没于岁月,唯有寻常巷陌留存遗迹,追怀英雄的豪情与怅惘交织。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助记] 援引刘义隆草率北伐惨败的典故,警示当朝切勿重蹈覆辙。追忆四十三年前的烽火岁月,反观如今佛狸祠下的太平假象,以廉颇自比,既抒报国热忱,也叹无人识才的悲愤。

  七、《论语》十二章

  ①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助记] 孔子将 “仁” 视作礼与乐的核心根基,强调若无仁德之心,外在的礼仪与乐教便失去了真正意义。

  ②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助记] 彰显对真理与大道的极致追求,即便得闻大道后即刻赴死,亦无怨无悔,尽显执着坚定的求知态度。

  ③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助记] 明晰君子与小人的价值取向差异:君子行事以道义为准则,小人则多以利益为考量,界限分明。

  ④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助记] 提出自我修养的重要方法:遇见贤德之人便以之为榜样砥砺前行,目睹不足之人则反观自身是否有同样缺憾。

  ⑤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助记] 阐释内在本质与外在文采的辩证关系:二者失衡便会显得粗鄙或浮华,唯有二者兼备、和谐统一,方能成就君子之风。

  ⑥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助记] 强调士人当具备宽广胸襟与坚韧意志,因肩负践行仁德的使命,这条路需矢志不渝走到生命尽头,责任重大且路途漫长。

  ⑦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助记] 以堆土成山为喻,点明成事与否全在自身:即便只差一筐土未能成山,亦是自身放弃所致;即便仅覆一筐土,持续前行便能成就功业,凸显坚持的重要。

  ⑧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助记] 指明 “智”“仁”“勇” 是君子必备的三种品德:聪慧者明辨是非而无困惑,仁德者心怀坦荡而无忧虑,勇敢者秉持正义而无畏惧。

  ⑨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助记] 子贡问求终身践行的准则,孔子以 “恕” 字回应,核心便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待人接物的基本准则。

  ⑩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助记] 阐述学习《诗经》的多重价值:可激发情志、洞察世事、凝聚人心、抒发感慨,近可用于侍奉父母,远可用于辅佐君王,还能增长鸟兽草木的知识。

  ⑪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助记] 界定 “好学” 的内涵:君子不苛求衣食居处的安逸,做事勤勉机敏,说话谨慎克制,主动向有德行的人求教修正自身,便是真正的好学。

  ⑫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

  [助记] 点明 “仁” 的核心在于克制自身欲望、使言行符合礼的规范。强调践行仁德全凭自身主动,而非依赖他人督促。

  八、《劝学》(《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助记] 开篇便亮出核心主张:学习是持续不断的过程,永无止境,为全文论述奠定基调。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助记] 连用 “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木为轮” 等鲜活比喻,阐明学习能够提升自我、塑造品性的道理。君子唯有广泛学习且每日自省,方能智慧明达、行事无过。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助记] 以 “终日思不如须臾学”“跂望不如登高” 等对比,凸显学习的实际效用。再以登高招、顺风呼、假舆马、假舟楫为例,说明君子并非天资异禀,而是善于借助外物助力自身成长。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助记] 围绕学习的方法与态度展开:先强调积累的重要性,点滴之功方能成就远大;再凸显坚持的价值,锲而不舍方能突破难关;最后点明专注的意义,用心专一方能学有所成,反之则一事无成。

  九、《阿房宫赋》(杜牧)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勾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助记] 开篇便勾勒出阿房宫的宏伟规模:六国覆灭后,秦始皇征调民力,耗费巨材建成此宫。建筑布局精巧、连绵不绝,宫内冷暖各异,尽显其奢华壮观。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助记] 铺陈秦宫的奢靡生活:六国的妃嫔、珍宝尽数被掳至宫中,宫女们梳妆打扮耗费无数,宫人的期盼与落寞形成对比。而秦人对掠夺而来的奇珍异宝肆意挥霍,毫无爱惜之心。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助记] 由奢靡生活转入批判:秦始皇的贪欲与百姓的疾苦形成鲜明对比,宫殿的一木一瓦,都凝结着百姓的血汗。民怨积累到极致,最终引发起义,阿房宫也在战火中化为焦土,秦王朝的覆灭已成必然。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助记] 卒章显志,揭示兴亡之道:六国与秦的覆灭,皆因自身失德、不爱其民。以史为鉴,警示后世统治者若不吸取教训,必将重蹈覆辙,寄寓着深刻的讽谏之意。

  十、《六国论》(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助记] 开门见山提出核心论点:六国灭亡的根源不在于兵器不锋利、作战不得法,而在于以土地贿赂秦国。即便未直接赂秦的国家,也因失去强援而难以自保。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与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助记] 以数据对比凸显赂秦的危害:秦国通过贿赂所得远超战争攻取,而诸侯失地之多也远超战败损失。祖辈艰辛开辟的土地,子孙轻易割让,却换不来长久安宁,“抱薪救火” 的比喻恰如其分地揭示了赂秦的荒谬。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秦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助记] 分析齐、燕、赵三国的灭亡缘由:齐国因依附秦国而失援,燕国因荆轲刺秦而加速败亡,赵国因诛杀良将、用武不终而覆灭。若三国能坚守本心、互助协作,胜负结局或未可知,更反衬出赂秦策略的失当。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而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助记] 设想六国合力抗秦的美好局面:若将赂秦的土地用以招揽贤才,以事秦的诚心礼遇谋士,齐心协力向西抗秦,秦国必将难以招架。惋惜六国因畏惧秦国积威而步步退让,最终走向灭亡,暗含对当权者的警示。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助记] 由古及今,点明写作主旨:六国虽弱,仍有不赂而胜的可能;如今天下之大,若重蹈六国覆辙,其处境将比六国更为可悲,讽谏之意跃然纸上。

  十一、《赤壁赋》(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助记] 描绘夜游赤壁的惬意景致:清风拂面,月影流转,白露横江,水天一色。苏子与客泛舟江上,饮酒诵诗,仿佛脱离尘世、飘然登仙,尽显超然物外的心境。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助记] 饮酒放歌之际,客吹箫和之。歌声中暗含对 “美人” 的向往,箫声却凄婉动人,既能使深渊蛟龙起舞,亦能让孤舟寡妇落泪,为后文的情感转折埋下伏笔。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助记] 客由眼前景致联想到历史人物:昔日曹操雄姿英发、横槊赋诗,如今却早已湮没于历史长河。反观自身,与苏子渔樵江渚、寄身天地,如蜉蝣般渺小,生命如须臾般短暂,遂生悲秋伤时之感。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助记] 苏子以水与月为喻,阐释变与不变的辩证哲理: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万物瞬息万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与自身皆无穷尽。世间万物各有归属,唯有清风明月可供世人共享,无需羡慕无穷,应珍惜当下所拥有的美好。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助记] 苏子的一番劝解豁然开朗,客转悲为喜,二人再度畅饮,直至东方破晓、晨光熹微。舟中枕藉而眠的闲适,尽显历经思想碰撞后的释然与旷达。

  十二、《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助记] 序文交代出仕与辞官的缘由:家境贫寒、为生计所迫而任职彭泽,然本性喜爱自然、不愿矫揉造作,官场生活违背本心,内心备受煎熬。恰逢妹妹离世,借机辞官归田,遂作此文明志。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助记] 开篇直抒归田之志:田园荒芜亟待耕耘,为何还要滞留官场?幡然醒悟过往违背本心的选择已无法挽回,未来仍可把握。轻舟摇曳、和风拂衣,归心似箭,恨不能即刻抵达故土。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助记] 描绘抵家后的喜悦与田园生活的闲适:僮仆相迎、稚子候门,虽庭院荒芜但松菊依旧。自斟自饮、流连园中,看云卷云舒、鸟倦归巢,平凡日常中满是自在惬意,尽显归田后的舒心。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助记] 表明归田后淡泊名利的心境:断绝与世俗的交往,沉醉于亲友闲谈、琴书相伴的生活。春日将至,或驾车或乘舟,遍历丘壑,看草木繁茂、泉水流淌,感叹万物应时生长,也思索自身的人生轨迹。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助记] 抒发乐天安命的人生态度:人生苦短,何必为名利奔波?富贵与仙境皆非所求,唯愿把握美好时光,耕田劳作、登高长啸、临流赋诗,顺应自然规律过完一生,无怨无悔。

  十三、《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助记] 开篇抛出核心观点:国家盛衰虽看似关乎天命,实则取决于人事。以唐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事例为证,引发对兴亡之道的思考。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助记] 详述庄宗的兴衰历程:遵奉父命,持矢伐仇,最终平定叛乱、告功太庙,意气风发;然而天下平定后,沉溺安逸,最终因兵变仓皇出逃,士卒离散,狼狈不堪。引用古训点明核心:忧劳勤勉可使国家兴盛,贪图安逸则会导致自身败亡。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助记] 总结庄宗覆灭的教训:兴盛时天下豪杰无人能敌,衰败时却被数十伶人围困而身死国灭。警示世人,祸患往往由细微之处积累而成,即便是智勇双全之人,也可能因沉迷所好而陷入困境,此理并非仅适用于伶人之事。

  十四、《登泰山记》(姚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助记] 开篇介绍泰山的地理形势:山南汶水西流,山北济水东流,古长城为南北分界,点明日观峰的位置,为后文登山写景铺垫。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助记] 记述登山的时间、路线与行程:寒冬时节,冒雪从京师出发,历经多地,最终与友人从泰山南麓启程,沿着七千余级石磴向上攀登。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助记] 描述登山路线与山顶晚景:起初沿中谷前行,后越岭循西谷登顶,途中迷雾弥漫、石磴冰滑,攀登极为艰难。登顶后豁然开朗,苍山覆雪、日光映照,城郭、山水如诗如画,半山云雾如带环绕,景致壮美非凡。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助记] 刻画日出前后的奇幻景象:五更时分,在日观亭静待日出,寒风裹挟积雪扑面。起初云雾弥漫,渐见云中群山如樗蒲林立,天边云线渐染五彩。太阳升起时,赤红如丹,红光映照云海,西侧山峰或明或暗、色彩斑驳,皆如躬身致敬,场面震撼。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助记] 记叙山顶的古迹与石刻:日观亭附近有岱祠、碧霞元君祠及皇帝行宫,沿途可见唐以来的石刻,远古石刻多已模糊不清,偏远之处未能前往,简洁勾勒出泰山的人文景观。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桐城姚鼐记。

  [助记] 总结泰山的自然风貌:山石多为苍黑方形,松树多生于石缝且呈平顶,冬日积雪深厚,无瀑水、无鸟兽踪迹,数里内无树,尽显泰山冬日的雄浑与苍茫。文末点明作者籍贯与姓名,收束全文。

  十五、《秦风・无衣》(《诗经》)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助记] 全诗以反复咏唱的形式,抒发军民同心、共御外侮的豪情。即便物资匮乏,仍愿与战友同穿衣物、同持兵器,并肩作战、共赴国难,字里行间满是团结协作的激昂士气与爱国情怀。

  相关信息仅供参考。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