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辣评松江各板块:吐槽归吐槽,松江人懂的都懂

发布者:宅男不做作 2025-10-7 14:03

“松江到底值不值得留下?”——10月6日,上海松江各板块最新规划刷屏,九亭人挤9号线、洞泾盼12号线、新桥抱紧G60,有人欢呼“要翻身”,有人冷笑“画大饼”。我直接甩疑问:这波操作,真能把睡城叫醒?你怎么看?

网友@地铁狗:九亭早高峰限流限到怀疑人生,再多规划也抵不过眼前挤不上去的9号线,先让老子挤上车再谈未来!

我住泗泾,天天看着站外绕三圈的铁栅栏,手机推送“滨水生活圈”,心里只想笑:下班出地铁先闻河沟味,再踩一脚泥,滨水生活就这?可转头一想,12号线真伸进洞泾,9号线松一口气,房价会不会先动?中介已经群发“洞泾人工智能镇,下一站张江”,我妈都问要不要把老家房子卖了押一套。我劝她别急——洞泾的AI园区现在还是一片铁皮围挡,企业名单好听,可路灯都没装齐。真把产业当人质,地铁当赎金,这买卖才刚开始。

新桥那边倒是不喊口号。夜里去G60科创之眼工地,塔吊灯像一排小太阳,吊臂没停过。保安说三班倒,明年底首批写字楼交付。我溜进去转了一圈,招商中心贴着客户墙,中芯国际、宁德时代、复宏汉霖全在列,不是模型,是已签意向。门口小面馆老板最实在:“租金涨三成,但客人多了五成,夜里十二点还有人吃馄饨。”产业落地最先胖的是路边摊,这话我信了。

佘山富人们又是另一番烦恼。别墅里看山看湖,出门找便利店得开车十分钟;新闵会所高大上,买菜却得去镇上车程一刻钟的农贸市场。规划写“补齐高端配套”,翻译过来就是“再等等”。我等得起,孩子等不起,学区划片一年一变,谁都不敢拿娃的九年开玩笑。

大学城倒是热闹,文汇路夜市挤到机动车寸步难行,学生拖着炸串啤酒回宿舍,路边歌手唱《董小姐》。高校是松江的造血机,可学生毕业就冲市区,留不住。区里新推“大学生留松十条”,给户口、给租房补贴、给创业贷款,能不能拴住人心?隔壁学姐已经拿到offer,她说先看企业名单,再看地铁末班车,两点都满足才签,不然免谈。

老城翻新最直观。中山路拆掉旧招牌,统一刷成“明清风”,我爷路过直嘟囔:“假古董。”可咖啡店、剧本杀、潮汕菜一个接一个开,周末我带女朋友去拍照,她嫌人多,却还是把照片发了小红书。城市要年轻,就得先让墙面年轻。

小昆山的有轨电车像玩具,车厢空到能躺。当年吹“昆昆线带动房价”,如今二手房单价还是2字头。中介现在改口:“有轨电车不算地铁,得等工业区升级。”一句话把锅甩给未来。可未来谁来接盘?厂里老员工摇摇头:“儿子在浦东,不会回来。”

我算了笔账:在松江,地铁、产业、生态、学区、房价,五张牌永远凑不成同花顺。有人赌地铁,有人赌产业,有人干脆赌“上海”两个字。规划图一张张发,红箭头蓝箭头,像给每个板块打鸡血,也打麻药。夜里回租屋,电梯里贴满“首付30万买三房”的小广告,我撕了一张,塞进兜里——不是信,是提醒自己:别被箭头牵着走,先看脚下有没有路。

松江不是一张蓝图,是一盘散沙里掺水泥,掺一点,凝固一点。等不及的人走,等得起的人留。到底翻不翻身,不看口号,看夜里工地那盏灯能不能亮到交付,看中介门店什么时候关灯下班,看你我愿不愿意再给它五年。五年后,如果AI园区夜里还能听见机器响,G60楼下烧烤摊还在,我就认——松江这波,不是画饼,是烙饼。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