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郑州味觉“辣评”!87岁周学敏爷爷:胡辣汤不香了,但郑州变“暖”了

发布者:半碗时间 2025-10-11 14:02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韩懿亭 姜雨璐

听长者直言不讳,言你所想所未想。本期《长者豫言》,87岁的周学敏老人将带我们穿越时光隧道,用他六十年的郑州岁月,讲述一座城市与一代人的成长故事。

视频加载中...

六十载回眸:从“乡镇”到都市

“我叫周学敏,今年87岁了,我是从许昌来的,来的时候才17岁多一点。”1949年,年轻的周学敏第一次踏上郑州的土地,那时的他或许不会想到,自己将在这座城市度过整整六十余载光阴。“那时候的郑州还挺繁华,是个大城市。但仔细想想,和现在比,那就不叫城市,就是一个乡镇的规模。”周老住在陇海路商品房,“有电梯,这变化很大”。他笑着说:“这一辈子没有离开陇海路。”从青丝到白发,周老见证了陇海路乃至整个郑州的沧桑巨变。

味觉记忆:消散在时光里的香味

在周学敏老人的记忆版图上,味道是最清晰的坐标。谈及郑州饮食变迁,他的评价直白而笃定:“现在的胡辣汤,没有我小时候的好喝。”在他口中,往昔的味觉体验与“真材实料”紧紧相连,“那时候的芝麻油,大老远就闻到香味了,现在到跟前油条都闻不到味”。他将这种风味的流变,置于城市发展的宏大背景中理解:随着郑州铁路开放,流动人口激增,餐饮为满足庞大客流量,不得不做出改变。“那时候的饭,回忆着真是觉得很舒服”,这“舒服”里,有对食材本味的坚守,也有对慢工出细活的耐心。

然而,味觉的记忆并非一味地厚古薄今。周老也观察到市场的自我调节:“现在有些胡辣汤,人家也考虑周到了,不做那么辣,也就做到适中。”这种包容体现出他理解时代变迁的通达。

但当话题转向烩面,他眼中的光彩与惋惜交织。“旁边那有个合记烩面馆,那个烩面是真好吃”,他清晰地记得价格与盛况——“好像是两毛,或者是两毛5一碗,排队的人好多”。那碗面之所以让他怀念至今,不仅因“真好吃”,更因它代表了那个时代质价相符的诚恳。也正因此,他最终落回一声轻叹:“现在的烩面,跟那时候没法比……”这声叹息里,有对风味逝去的怅惘,更有对那份随岁月一同流失的、纯粹的餐饮初心的深切怀念。

除了美食,周老最舍不得的是曾经的二七塔、德化街,那里珍藏着他年轻时的无数回忆。这些地方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他个人情感与城市历史交织的载体,承载着一代郑州人的集体记忆与青春过往。

岁月回响:从记忆深处照见未来

周学敏老人的故事,如同一部活的郑州城市史,为奔忙于当下的年轻一代提供了独特的启示。他亲历了这座城市从“乡镇规模”到现代都市的蜕变,这份跨越六十年的见证让我们看到:发展的意义不仅在于奔向未来,更在于守护那些让城市拥有温度的记忆根基。

在快节奏的时代洪流中,我们或许该如周老一般,在寻常生活中培养感知幸福的能力。一句朴素的“我有两个男孩一个妞,很幸福”,道出了在变迁中保持满足与感恩的人生智慧。这种对生活的珍视,远比一味追逐新事物更能滋养心灵。

老人的回忆提醒我们,城市的灵魂从来不只是钢筋水泥的堆砌,而是由无数普通人的记忆与情感交织而成。那些关于二七塔的青春印记、对一碗地道烩面的念念不忘,正是城市文化血脉的鲜活载体。年轻一代在擘画未来的同时,若能倾听这些时光守护者的声音,从中汲取历史的养分,便能更好地理解脚下这片土地的深厚底蕴,让发展既有速度,更有温度。

下一期,您想听哪位长者畅言,又想听他们聊什么话题,欢迎留言告诉我们。

听长者言,明今日路。《长者豫言》,我们下期再见。

【“豫”见长者,倾听豫言——栏目征集令】

周学敏老人的故事,只是中原大地上万千精彩人生的一页。我们相信,在河南的各个角落,还有更多饱经风霜却智慧闪烁的长者,他们的故事值得被记录,他们的声音值得被倾听。

您的身边是否有这样的高龄长辈(80岁以上)?

· 他/她或许是一部“活历史”,对往昔岁月有着独特的记忆与见解;

· 他/她或许是一位“生活家”,对婚恋、家庭、消费等话题有着豁达而犀利的看法;

· 他/她或许平凡普通,却用一生的坚守,诠释了不平凡的人生哲理。

《长者豫言》现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采访线索与嘉宾。如果您有合适的推荐,或您本人就是有故事、有观点的长者,欢迎联系我们!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