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南京的午后,手机屏幕亮起,一位大学同学发来信息,说明天要来出差,想组织一场南京的同学聚会,让我帮忙招呼一下。这突如其来的热情,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没有激起涟漪,反而让我感到一阵莫名的尴尬与抗拒。我沉默片刻,敲下回复:“我最近在外地出差,月底才回。”按下发送键的那一刻,我感到的不是愧疚,而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
正文
拒绝,有时是一种清醒的自我保护。这位同学,连名字都未曾留下,我翻遍记忆的角落,也找不到一个模糊的轮廓。真正的朋友,哪怕换了号码,也会提前打个招呼,而不是像这样,凭空冒出,带着一种不容分说的指令感。他通过某种我不知道的渠道,拿到了我的联系方式,却连最基本的自我介绍都省略了。这种“被找到”的感觉,更像是一种被动入侵,而非久别重逢的惊喜。他让我联系其他同学,我翻开通讯录,那几个能随时拨通电话的,是平日里真正能聊几句的挚友。剩下的,早已在毕业那句“后会有期”中,消散在人海。我实在无法想象,费尽心力凑一桌陌生人,能聊些什么?无非是硬着头皮,在尴尬的沉默中,打捞起一些泛黄的校园碎片,然后开始程序化的灵魂拷问:“现在哪儿高就?”“孩子多大了?”“房子买在哪儿了?”这哪里是叙旧,分明是一场公开的业绩汇报与人生攀比,是一场心照不宣的互相折磨。我们总被教育“多个朋友多条路”,却很少有人告诉我们,有些路,根本不值得走。那些十几年未曾交集,见了面连眼神都无法交汇的所谓“同学”,本质上只是人生旅途中的过客。强行将他们拉入你现在的生活,不仅是对自己时间的浪费,更是对当下平静秩序的一种打扰。这种无用的社交,就像衣柜里那件多年不穿的旧衣服,占着空间,却毫无价值,是时候果断地断舍离了。

结语
人到中年,最宝贵的不是拥有多少张泛黄的同学录,而是身边有几个能深夜打电话倾诉的知己。真正的情谊,从来不需要靠一场场尴尬的聚会来维系,它沉淀在岁月里,流淌在日常的问候与陪伴中。对于那些突然闯入的“故人”,不必感到为难,更无需愧疚。学会拒绝,就是学会为自己的生活筑起一道篱笆,把时间和精力,留给那些真正值得的人和事。与其在虚假的热闹中消耗自己,不如在真实的独处中,找到内心的丰盈与安宁。这并非冷漠,而是一种对生活最深刻的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