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总以为鱼皮是一张“废料”。直到有一年,姥姥带我去了赫哲文化馆,我第一次看到了鱼皮画。我来自黑龙江边饶河地域内的一个农垦小农场,黑龙江水缓缓流过,讲述着古老的故事。而赫哲族,正是与水共生、与鱼共舞的民族。
鱼皮画是用鱼皮“拼贴”出来的。取鲟鱼、大马哈鱼等冷水鱼的皮,脱脂、晒干,再经过揉搓、剪裁、拼接,最后粘贴成画。最初的鱼皮制作是为了御寒——鱼皮衣、鱼皮靴,那是赫哲人在极寒中的“护身符”。而当代的鱼皮画,是把生活的日常、民间的故事、人们对自然的敬畏都“拼进”画中。
姥姥年轻时在佳木斯市同江工作,那里赫哲族人聚居,她学会了一些手艺——包括用鱼皮缝小挂件。我记得她做过一只鱼皮小鸟,它的眼睛是用黑豆做的,翅膀则是用鱼鳞装饰的。我边玩边觉得腥气冲鼻,而她总是轻拍着我头说:“这是通人情的。”
长大后我才明白,这“人情”是时光磨出来的。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曾一度濒危。一批老手艺人点燃传承的火苗,更多人从传承班、非遗工作室里把非遗技艺捡起。
如今的鱼皮画,不再只是传统图案的复制。有人把赫哲族神话做成系列画,有人结合当代剪纸风格将鱼皮与纸、布等混合使用,年轻设计师将鱼皮元素做成文创……每一块鱼皮的纹路都不同,每一次拼贴都是即兴。鱼皮画之所以动人,正在于那种天然的“灵性”。它不是流水线,更像是与自然的对话。
赫哲族的鱼皮画依然鲜活——因为它活在人们的手里、记忆里、生活里。正如姥姥说的:“你要是把一块鱼皮捧在手心,那就能触摸咱这片江水的心跳。”而我,愿继续听着这心跳,在鱼皮上写下属于家乡的梦。
王耀辉(黑龙江哈尔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