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二卷
(辽宁、重庆、海南、吉林、黑龙江、山西、 云南、广西、甘肃、贵州、新疆、四川、 陕西、青海、宁夏、内蒙古、西藏)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昨夜闲潭梦落花”“我欲因之梦吴越”“铁马冰河入梦来”……梦往往以一种独特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优秀作文:
淬梦为金
四川I一考生
“如果有一天,我们能够将梦赠予他人……”这奇思如破冰之锤,凿开人类精神传承的暗门——梦从来不是个体的私有品,而是文明基因的密码本,在代际流转中,完成从“私语”到“公器”的蜕变。 然赠梦如铸剑,需以心灵为炉、以实践为砧,方能锻造出穿透时空的精神利刃。( 开篇立意:“淬梦为金”标题凝练有力,开篇以假设句引入,迅速点明“梦可赠予”的核心观点,化虚为实,将抽象概念具象化为“文明基因的密码本”,立意高远。)
从文明的源头看,先民将对天空的向往绣进敦煌飞天的飘带,把征服自然的意志刻进精卫填海的岩画——这些原始梦境并非出自偶然的想象,而是人类面对生存困境时集体无意识的投射。《山海经》 用“刑天舞干戚”记录的断首仍战的执念, 成为先民以生存智慧赠予后世的“精神基因”。这份赠予的本质,是用想象对抗现实局限的生命韧性,正如费孝通所言“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梦正是这经验最瓘璨的象征。( 文化溯源:以敦煌飞天、精卫填海、《山海经》等文化意象为例,论证梦是“集体无意识的投射”,引用费孝通理论增强学术厚度,展现从个体梦到文明梦的升华过程。)
当梦境进入文学的维度,便获得了穿越时空的载体。屈原在《天问》中“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将个人对宇宙的困感升华为全人类的哲学追问:杜甫以“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呼喊,把寒士之梦织进家国天下的经纬。这些文学梦境的伟大之处,在于完成了“三重超越”:超越个体悲喜、时代局限和文明边界。这是人类面对存在困境时共同的精神赠礼,将个体梦境中的杂质过滤,最终淬出文明的纯金。( 文学维度:选取屈原《天问》、杜甫诗句为例,剖析文学梦中蕴含的“三重超越”——个体、时代与文明,逻辑层层推进,揭示梦作为精神赠礼的净化与淬炼过程。)
然而,赠梦之路并非总是坦途,精神火种须用心守护,方能源远流长。诗人顾城曾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的诗句,为一代人点燃穿透阴霾的勇气火种。可当内心澄澈得不到守护时,那曾照亮他人的光焰终将黯淡,赠梦之链亦会断裂。梦的赠予,绝非浪漫的空中楼阁;若赠梦者心灵蒙尘,再晶莹的琉璃梦境,亦将湮灭。 (辩证反思:通过顾城案例警示“赠梦非坦途”,指出若心灵蒙尘则梦境黯淡,体现思辨深度——赠梦不仅需传递,更需守护与净化。)
更进一步说,赠梦的终极形态,是用实践将想象兑换为现实。“北斗”全球组网完成了张骞“凿空”西域的未竟之梦,“嫦娥”成功落月实现了嫦娥奔月的千年誓愿--现代科技最浪漫的叙事,是对先民梦境的跨时代履约。梦的赠予不是空想的传递,而是需要如“九章三号”量子计算原型机般的精密计算,与“嫦娥六号”“翩然落广寒”的诗意操作相济。( 现实关联:以北斗组网、嫦娥探月等科技成就对应古人之梦,论证“以实践兑换想象”,将古典诗意与现代科技巧妙融合,体现“跨时代履约”的宏大视野。)
站在文明的长河边,青年既是敦壁画的观画者,也应成为火星车的操控者。我们接过的不只是飞天的飘带,更是丈量深空的激光测距望远镜:我们守护的不只是屈原的《天问》,更是破解月壤密码的月球矿物光谱分析仪。唯有以批判性思维审视梦境,以行动力践行梦境,才能让文明的赠梦链条既不中断于心灵的迷雾,也不搁浅于现实的沙滩。这或许是对“赠梦”最深刻的诠释:不是把现成的梦境放入他人脑海,而是赠予对方造梦的勇气与能力。(青年立场:末段号召青年既做文化传承者又做科技探索者,以“激光测距望远镜”“月球矿物光谱分析仪”等意象呼应前文,结尾点明赠梦本质是“赠予造梦的勇气与能力”,升华主题。)
总评:
此文是2025年全国二卷议论文中的标杆之作,展现出四大突出特色:
一、立意深邃,格局宏阔
考生跳出个人梦的窠臼,将“梦”置于文明传承的宏大框架中,提出“赠梦如铸剑”的核心隐喻,从文化基因、文学载体重构、现实履约等多维度展开,展现对人类精神共同体的深刻思考。
二、文化底蕴丰厚,用例精当
文章纵横古今,融通中西,从《山海经》到顾城诗句,从敦煌飞天到嫦娥探月,素材选择兼具经典性与时代感。更难得的是,所有例证均紧密服务于“梦的赠予与淬炼”这一主线,无堆砌之感。
三、思辨性强,结构严谨
采用递进式论证:先溯源梦的文明基因,再析文学载体的超越性,继而反思赠梦的困境,最终落于实践履约。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尤其在辩证环节加入顾城案例,体现对理想与现实关系的清醒认知。
四、语言精粹,富有诗意
全文兼具理性思辨与诗性表达,如“淬梦为金”“精神利刃”“跨时代履约”等短语凝练有力;“接过飞天飘带,丈量深空”等表达将古典意象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展现出色的语言驾驭能力。
若说可提升之处,可在“如何赠梦”的操作层面稍加强化,但作为考场作文,已堪称完美。此文不仅紧扣命题,更展现出当代青年应有的文化自信与时代担当,实为不可多得的佳作。
#满分作文##优秀作文##高考作文##四川高考作文##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