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雄伟的长安城被三秦之地环绕护卫,透过迷蒙的风烟,能望见蜀地五津渡口的景象。我和你有着相同的离别滋味,因为我们都是远离家乡、在外为官的人。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便相隔天涯,也如近在身旁一般。不必在分手的路口,像少男少女那样,让泪水沾湿衣襟。
这是初唐五言律诗的标杆之作,打破了传统送别诗的悲戚基调。首联以“城阙”“三秦”“风烟”“五津”勾勒出壮阔的离别场景,将个人离别置于宏大空间中,格局顿开。颔联“同是宦游人”一句,跳出个人愁绪,以共情视角拉近与友人的距离,为颈联的旷达铺垫。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堪称千古绝唱,用“存知己”消解“天涯”的遥远,将友情升华为超越空间的精神联结,充满豪迈与豁达。尾联则以劝诫作结,反对儿女情长的伤感,进一步强化了全诗积极向上的基调,尽显初唐士人开阔的胸襟。
02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辽阔的海面上升起一轮皎洁明月,此刻,远在天涯的亲人或友人,一定也在同我一道凝望。有情之人总在漫长的夜晚心生怨叹,整夜都被深深的思念缠绕。我吹灭蜡烛,怜爱这满室的月光;披起衣裳走出室外,又不觉被夜露打湿了衣衫。实在无法将这满手的月光捧起赠给你,只好回到床上,盼望在梦中与你相会。
这是一首借月抒怀的千古名篇,将思乡怀人之情写得细腻深沉。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以雄浑的笔力描绘出明月初升的壮阔景象,“生”字赋予明月灵动的生命力,而“共此时”则瞬间将个体的望月之情扩展到天涯共赏的普遍情感,意境宏大又饱含温情。颔联与颈联聚焦个人动作与感受,“怨遥夜”“起相思”“灭烛”“披衣”,一系列细节刻画,将思念的缠绵与深夜的孤寂具象化,“怜光满”“觉露滋”更是把对月光的喜爱与思念的深切融为一体。尾联“不堪盈手赠”的遗憾与“梦佳期”的期盼,收束全篇,余味悠长,将抽象的思念转化为可感的行动与愿景。
03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空旷的山林在一场新雨过后,夜晚降临,已然有了秋天的凉意。皎洁的明月透过松林洒下清辉,清澈的泉水在山石上缓缓流淌。竹林里传来喧闹声,是洗衣的女子们归来了;荷叶轻轻晃动,是渔舟顺流而下。就算春天的花草已经凋谢,这山间的秋景,也足以让王孙公子留下来。
这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巅峰之作,尽显“诗中有画”的意境。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秋山雨后的清爽氛围,“空山”二字奠定了全诗宁静空灵的基调。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堪称千古名句,“明月”与“清泉”、“松间”与“石上”,动静结合、视听交织,描绘出一幅清幽雅致的月夜山居图,色彩淡雅,意境悠远。颈联由景及人,“竹喧”“莲动”打破了山间的寂静,却更显环境的清幽,浣女与渔舟的出现,为山水增添了生活气息,让画面鲜活起来。尾联则借“王孙自可留”表达了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喜爱与归隐之志,将自然之美与心境之适完美融合。
04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城郭的北面,清澈的河水环绕着城东缓缓流淌。就在这里与你分别,你像随风飘荡的孤蓬,将要踏上万里征程。天边的浮云,恰似你这游子漂泊不定的心意;眼前的落日,如同我这故人依依不舍的情怀。挥挥手从此离别,连那离群的马儿也发出萧萧的悲鸣。
李白的这首送别诗,既含离别之愁,又不失豪放之气。首联以“青山”“白水”描绘出送别地的秀丽风光,“横”“绕”二字生动形象,将静态的山水写得富有动感,为离别营造了开阔的背景。颔联“孤蓬万里征”,以“孤蓬”喻指友人,既写出友人漂泊无依的境遇,也暗含诗人的牵挂,“万里”则凸显了离别后的遥远距离。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对仗工整,意象精妙——浮云飘忽不定,对应游子的行踪;落日缓缓西沉,象征故人的留恋,将抽象的情感转化为鲜明的自然景象,贴切又深刻。尾联“萧萧班马鸣”,以马鸣衬人情,不说人悲,而说马悲,含蓄地表达了离别时的不舍,余韵无穷。
05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国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依旧存在;春天来临,城里的草木却长得十分繁茂,一片荒芜。感伤时局,看到盛开的花朵反而让我落泪;怨恨离别,听到鸟儿的鸣叫也会让我心惊。战火已经持续了三个月,一封家书比万两黄金还要珍贵。我满头白发,越搔越稀疏,简直快要插不住发簪了。
这是杜甫战乱诗的代表作,字字泣血,饱含家国情怀。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以“国破”与“山河在”的对比,“城春”与“草木深”的反差,勾勒出安史之乱后长安的残破景象,“深”字既写草木疯长的荒芜,也暗喻战乱带来的凄凉,开篇即奠定沉郁悲凉的基调。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采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将个人对时局的感伤、对离别的怨恨,投射到花鸟之上,让原本美好的景物也染上悲戚色彩,情感表达极为浓烈。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用“连三月”写出战乱的持久,“抵万金”凸显出家书的珍贵,道尽战乱中人们对亲情的渴望,极具现实感。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以细节刻画展现诗人的衰老与愁苦,“搔”的动作、“短”的白发,将内心的焦虑与绝望具象化,读来令人动容。
06
《月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今夜鄜州的月亮,只有你在闺房中独自凝望。我远远地怜惜年幼的儿女,他们还不懂得思念身在长安的我。雾气沾湿了你如云的发髻,清冷的月光让你如玉的臂膀感到寒凉。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并肩倚在薄纱帐旁,让月光同时照干我们脸上的泪痕呢?
这是杜甫在战乱中思念家人的名篇,采用“对面落笔”的手法,情感细腻深沉。首联“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不写自己看月思妻,反而写妻子在鄜州独看月亮思念自己,这种换位思考,让思念之情更显真挚。颔联“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以儿女的“未解忆”反衬妻子的“深忆”,既写出了儿女的天真,也更凸显出妻子独自思念的孤独与苦楚,层次丰富。颈联“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细致描绘妻子看月的情景,“湿”“寒”二字,既写环境的清冷,也暗写妻子凝望时间之久、思念之深,将妻子的形象刻画得生动而深情。尾联“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以问句收尾,表达了对团聚的迫切期盼,“双照”与开篇的“独看”形成对比,“泪痕干”则暗含对战乱平息、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情感真挚动人。
07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我乘坐单车,想要前往边疆慰问守军,已经经过了属国居延。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飞入胡人的领地。广阔无垠的沙漠中,一缕孤烟笔直地升起;黄河横贯其间,一轮落日又大又圆。在萧关遇到了巡逻的骑兵,得知都护正在燕然山前线。
这是王维边塞诗的代表作,意境雄浑壮阔,充满豪迈之气。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简洁交代了出使的目的与行程,“单车”二字既写出此次出使的轻简,也暗含诗人的孤寂之感。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以“征蓬”“归雁”自喻,既写出了漂泊无依的境遇,也暗示了出使的身份,“出汉塞”“入胡天”则勾勒出跨越边境的辽阔空间,意境开阔。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堪称千古绝唱,“大漠”“长河”展现出边塞的雄浑壮阔,“直”字写出孤烟的挺拔坚毅,“圆”字描绘落日的饱满厚重,简洁的笔墨勾勒出一幅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边塞画卷,尽显“诗中有画”的魅力。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以叙事作结,既写出了边疆的军事氛围,也暗含对都护的敬佩,收束自然,余味悠长。
08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八月的洞庭湖,湖水涨满,与岸齐平,水天一色,仿佛与天空融为一体。云梦泽被湖水蒸腾的水汽笼罩,波涛汹涌,撼动着岳阳城。我想要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在这圣明的时代闲居在家,实在感到羞愧。坐着观看那些垂钓的人,只能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
这是孟浩然借景抒怀、希望得到引荐的名作,写景雄浑,抒情委婉。首联“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以“平”“混”二字,描绘出洞庭湖八月水涨、水天相接的壮阔景象,“涵虚”二字凸显出湖水的浩渺,开篇即展现出宏大的意境。颔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堪称写景名句,“蒸”字写出水汽的弥漫,让云梦泽显得生机勃勃;“撼”字则写出波涛的磅礴力量,将洞庭湖的雄浑气势展现得淋漓尽致,极具震撼力。颈联“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由景入情,以“无舟楫”喻指自己缺乏引荐之人,“耻圣明”则表达了在盛世中不愿闲居、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向,情感真挚而不卑不亢。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化用“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典故,既表达了对他人得到重用的羡慕,也暗含希望对方能引荐自己的请求,委婉含蓄,意味深长。

09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乘船远渡荆门之外,来到古楚国的土地上游览。山峦随着平坦的原野渐渐消失,江水流入广阔无垠的荒原。夜晚,月亮倒映在水中,像从天上飞下来的明镜;白天,云彩变幻,形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我依然喜爱故乡的江水,它不辞万里,一路送我的行舟。
这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漫游时所作,充满了对自然的赞叹与对故乡的眷恋。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简洁交代了出行的路线与目的地,“渡远”二字写出行程的遥远,“来从楚国游”则充满了对未知旅程的向往。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以动态的视角描绘出出蜀后所见的壮阔景象,“随”字写出山峦逐渐消失的动态过程,“入”字则写出江水奔流入荒原的磅礴气势,展现出开阔的胸襟与视野。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描绘了江上的奇丽景色,“飞天镜”比喻月下的江面,生动形象;“结海楼”形容云的变幻,奇幻美妙,体现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风格。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以拟人手法写故乡水送行舟,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寄托在江水中,既新颖又真挚,收束全篇,余味无穷。
10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戍楼上的鼓声响起,禁止行人通行;边疆的秋天,传来一只大雁的哀鸣。从今夜开始,就进入白露节气了,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我有兄弟,却都分散在各地;没有家,无法打听他们的生死情况。寄出去的书信常常不能到达,更何况现在战争还没有停止。
这是杜甫在战乱中思念弟弟的名篇,情感悲苦,充满对现实的忧虑。首联“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以“戍鼓”“断人行”写出边疆的紧张氛围,“边秋”“一雁声”则烘托出孤寂悲凉的心境,“一雁”既写实景,也喻指自己的孤独与漂泊,开篇即奠定沉郁的基调。颔联“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堪称千古名句,“露白”点明节气,既写自然之景,也暗写心境的寒凉;“月是故乡明”则跳出客观现实,以主观感受表达对故乡的深切思念,情感真挚,极易引发共鸣。颈联“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直接抒发对弟弟的牵挂,“皆分散”“问死生”写出战乱中亲人离散的痛苦,“无家”二字更显悲凉。尾联“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以书信不达与战争未休作结,既写出了与弟弟联系的艰难,也表达了对战争的痛恨与对和平的渴望,将个人的思念与对现实的忧虑融为一体,情感更为深沉。
11
《终南别业》
唐·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人到中年,我特别喜好道家学说,晚年把家安在了终南山的边缘。兴致一来,就常常独自出游,那些美好的景致,也只有自己心里清楚。漫步走到流水的尽头,便坐下来看天上的云彩变幻升起。偶尔遇到山中的老人,与他们谈笑风生,竟然忘了回家的时间。
这是王维晚年归隐生活的写照,充满了闲适恬淡的心境与旷达的人生态度。首联“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简洁交代了自己晚年归隐的原因与居所,“好道”二字点明了其精神追求,“南山陲”则勾勒出隐居之地的清幽环境。颔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写出了归隐生活的自在随性,“兴来”即往,不刻意安排,“空自知”则体现出对内心感受的重视,不追求他人的理解与认同,尽显闲适。颈联“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堪称千古名句,既写出了自然游览中的偶然之景,也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当人生遇到“水穷处”的困境时,不妨换一种心态,像“坐看云起”那样从容面对,展现出王维旷达的心境。尾联“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进一步写出归隐生活的随性与自在,“偶然”二字贯穿始终,与“兴来”“行到”相呼应,将闲适恬淡的生活状态推向极致。
12
《书愤》
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的艰难,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像山一样坚定。记得在瓜洲渡的夜晚,冒着大雪乘楼船作战;在大散关的秋风中,骑着战马驰骋杀敌。我曾自比为保卫边疆的“塞上长城”,如今却空有壮志;看着镜子里自己衰老的鬓发,早已斑白。诸葛亮的《出师表》真是名传后世,千百年来,谁能与他不相上下呢?
这是陆游晚年抒发壮志未酬之情的名篇,情感激昂又饱含悲怆。首联“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回忆年轻时的豪情壮志,“气如山”写出了收复中原的坚定信念,与晚年的境遇形成对比,暗含悲叹。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选取两个极具代表性的战斗场景,以“夜雪”“秋风”烘托出战争的艰苦,“楼船”“铁马”则展现出将士的英勇,既是对过往的回忆,也暗含对如今收复无望的痛惜。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直抒胸臆,“空自许”写出了壮志未酬的失落,“衰鬓先斑”则展现出岁月的流逝与内心的焦虑,情感极为沉痛。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借诸葛亮的《出师表》抒发情怀,既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也暗含自己渴望像诸葛亮那样出师北伐、建功立业的志向,同时也流露出对南宋朝廷不思进取的不满,情感复杂而深沉。
13
《过零丁洋》
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我一生的辛苦遭遇,源于早年研读经书而入仕;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已度过了四个年头。国家山河破碎,像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身世浮沉,如同被雨水击打漂泊的浮萍。当年在惶恐滩头诉说内心的惶恐,如今在零丁洋中感叹自己的孤苦零丁。人生自古以来谁能不死呢?我要留下一颗赤诚的心,永远照耀在历史的史册上。
这是文天祥被俘后所作的绝命诗,尽显爱国气节与英雄气概。首联“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回顾自己的仕途与战乱经历,“辛苦遭逢”写出了入仕的艰难,“干戈寥落”则写出了战争的持久与残酷,为下文的抒情铺垫。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以“风飘絮”比喻山河破碎,“雨打萍”比喻身世浮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国家与个人的悲惨境遇,对仗工整,情感浓烈。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巧用地名与心情的双关,“惶恐滩”“零丁洋”既是真实的地名,也分别对应“说惶恐”“叹零丁”的心情,将个人的遭遇与具体的地点结合,情感更显真挚。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堪称千古绝唱,以反问起笔,气势磅礴,“留取丹心照汗青”则直抒胸臆,表达了为国家捐躯、坚守气节的决心,成为后世爱国志士的精神标杆。
14
《扬子江》
宋·文天祥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前些日子,我随风在北海一带漂流,如今终于回到了扬子江的源头。我的心就像一片磁针石,不指向南方(南宋朝廷所在地),就绝不会停止。
这首诗是文天祥从元军押解途中逃脱后所作,篇幅虽短,却充满了坚定的爱国信念。首联“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简洁交代了自己的经历——从北海漂流到扬子江,“随风北海游”写出了逃亡途中的艰险与漂泊,“回从扬子大江头”则写出了回到南宋疆域的欣慰与坚定。颔联“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以“磁针石”自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对南宋朝廷的忠诚,“不指南方不肯休”则语气坚定,表达了无论遭遇多少艰难险阻,都要回归南宋、坚持抗元的决心,情感真挚,气势豪迈,尽显爱国气节。
15
《山居杂颂》
宋·黄庭坚
人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
夏天冰未释,日出雾朦胧。
似我何由届,与君心不同。
君心若似我,还得到其中。
有人询问去寒山的路,可寒山的路根本走不通。夏天的时候,冰雪还没有融化;太阳出来了,山间依然雾气朦胧。像你这样的心态,怎么能到达寒山呢?因为我们的心境不同啊。如果你的心境能像我一样,就能到达寒山之中了。
这是黄庭坚一首蕴含禅理的山居诗,语言质朴,却富含深意。首联“人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开篇即设置悬念,“路不通”既可以指实际的山路难行,也暗含寒山之“道”难以用常规方式抵达,为下文的禅理阐述铺垫。颔联“夏天冰未释,日出雾朦胧”,描绘了寒山独特的景象,“夏天冰未释”写出了寒山的清冷,“日出雾朦胧”则写出了寒山的幽深,这些景象既写实,也象征着寒山之“道”的高深与玄妙。颈联“似我何由届,与君心不同”,点出“路不通”的关键原因——“心不同”,即心境不同,对“道”的理解也不同,所以他人无法像自己一样抵达寒山。尾联“君心若似我,还得到其中”,则给出了“抵达”的方法——只要心境相同,就能领悟寒山之“道”,将禅理与心境结合,通俗易懂又富含哲理。
16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巍峨耸立,直插云霄。沦陷区的百姓在胡人统治的烟尘中,眼泪已经流干了,他们向南眺望南宋朝廷的军队,又等了一年。
这首诗是陆游晚年所作,充满了对中原沦陷区百姓的同情与对南宋朝廷收复失地的期盼。首联“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以夸张的手法描绘出黄河与华山的雄伟壮阔,“三万里”“五千仞”极言其长与高,“东入海”“上摩天”则展现出磅礴的气势,既写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也暗含对中原失地的眷恋。颔联“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将笔触转向沦陷区的百姓,“泪尽胡尘里”写出了百姓在胡人统治下的苦难与绝望,“南望王师又一年”则写出了百姓对南宋军队的期盼,“又一年”三字充满了失望与无奈,既表达了对百姓的同情,也暗含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不思收复的不满,情感沉郁,极具感染力。
17
《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二》
宋·杨万里
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
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
松树下的阴影里,地面上长满了半弓宽的青苔,我偶然想看书,却又懒得打开。闲来无事,就捧起清泉洒在芭蕉叶上,旁边的儿童还误以为是下雨的声音。
这是杨万里一首描写闲居生活的小诗,充满了童真与闲适。首联“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描绘了闲居的环境与心境,“松阴”“青苔”营造出清幽的氛围,“偶欲看书又懒开”则写出了初夏午睡后的慵懒与闲适,极为贴切。颔联“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是全诗的精彩之处,“戏掬”二字写出了诗人的童心,“清泉洒蕉叶”的动作生动有趣,而儿童“误认雨声来”则更添童趣,将闲居生活的闲适与欢乐展现得淋漓尽致,语言质朴,意境清新,充满生活气息。
18
《农家》
宋·陆游
南山尝种豆,碎荚落风雨。
空收一束萁,无物充煎釜。
我欲弃去之,奈此山下路。
贫贱岂吾羞,吾羞在无术。
我曾经在南山种过豆子,可豆荚却在风雨中破碎掉落。最后只收了一把豆秸,没有东西可以放进锅里煮。我想放弃种田离开这里,却又舍不得山下的这条路。贫穷卑贱难道是我的羞耻吗?我的羞耻在于没有谋生的本领。
这是陆游描写农家生活的诗,充满了对生活的感慨与自我反思。首联“南山尝种豆,碎荚落风雨”,描绘了种田的遭遇,“碎荚落风雨”写出了农作物的歉收,充满了无奈。颔联“空收一束萁,无物充煎釜”,进一步写出了生活的窘迫,“空收一束萁”“无物充煎釜”,直白地展现了贫穷的处境,令人同情。颈联“我欲弃去之,奈此山下路”,写出了内心的矛盾,既想放弃种田,又舍不得家乡的土地,情感真挚。尾联“贫贱岂吾羞,吾羞在无术”,则进行自我反思,将“贫贱”与“无术”区分开来,认为贫贱并不可耻,可耻的是没有谋生的本领,展现出一种清醒的自我认知,情感深沉,引人深思。
19
《江村》
唐·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清澈的江水曲折地环绕着村庄流淌,漫长的夏日里,江村的一切都显得清幽闲适。梁上的燕子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水中的白鸥相互亲近嬉戏。年老的妻子在纸上画棋盘,年幼的儿子敲弯铁针做成钓钩。只要有老朋友供给俸禄和粮食,我这微末的身躯,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可追求的呢?
这是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时所作,描绘了一幅宁静闲适的江村生活图景,充满了温馨与满足。首联“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以“清江抱村流”勾勒出江村的地理环境,“事事幽”则奠定了全诗闲适的基调。颔联“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选取“梁上燕”“水中鸥”两个意象,描绘出它们的自在与和谐,既写出了江村的清幽,也暗含诗人心境的闲适。颈联“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刻画了家人的日常生活场景,“画纸为棋局”“敲针作钓钩”,细节生动,充满了生活气息与家庭的温馨,是全诗最具感染力的部分。尾联“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表达了诗人对这种闲适生活的满足,“更何求”三字,既写出了对当下生活的珍惜,也暗含了对过往颠沛流离生活的感慨,情感真挚而平和。
20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唐·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寒冷的山林变得更加苍翠,秋天的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淌。我拄着拐杖站在柴门外,迎着秋风听着傍晚的蝉鸣。渡口还残留着落日的余晖,村落里升起一缕孤独的炊烟。又遇到像接舆那样的狂士喝醉了酒,在我这像五柳先生(陶渊明)一样的人面前放声高歌。
这是王维写给友人裴迪的诗,描绘了辋川闲居的清幽景象,充满了闲适与洒脱。首联“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描绘了秋山秋水的景色,“转苍翠”写出了山林颜色的变化,“日潺湲”写出了江水的流动,动静结合,营造出清幽的氛围。颔联“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刻画了诗人的形象,“倚杖”“临风”“听暮蝉”,一系列动作展现出诗人的闲适与悠然,尽显隐士风采。颈联“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描绘了傍晚的景象,“余落日”“上孤烟”,画面宁静而富有诗意,“孤烟”二字更添清幽之感。尾联“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以“接舆”喻指裴迪,以“五柳”自喻,既写出了友人的狂放,也展现了自己与友人的相知相得,充满了洒脱与惬意,收束全篇,意境悠远。
21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清晨,我走进这座古老的寺庙,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高的树林。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的地方,禅房掩映在茂密的花木之中。山间的风光让鸟儿愉悦,潭水的倒影使人的心灵变得空灵。世间所有的声响都在这里消失了,只剩下钟磬的声音在回荡。
这是一首描写禅院景色、抒发禅意的名篇,意境清幽,充满禅趣。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以“清晨”“初日”点明时间,“古寺”“高林”勾勒出禅院的清幽环境,开篇即营造出宁静的氛围。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堪称千古名句,“曲径通幽”写出了小路的幽深,“禅房花木深”则描绘出禅房被花木环绕的清幽景象,既写实,也暗含“禅意”的深远,引人入胜。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由景入情,“山光悦鸟性”写出了自然之美对万物的滋养,“潭影空人心”则写出了潭水倒影对人心灵的净化,“空人心”三字尽显禅意,让人忘却尘世的烦恼。尾联“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以“万籁俱寂”与“钟磬音”对比,用钟磬的声音反衬环境的寂静,更显禅院的清幽与空灵,余音绕梁,回味无穷。
22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过去常常听说洞庭湖的壮阔,今天终于登上了岳阳楼。洞庭湖将吴楚两地从东南方向分隔开来,天地仿佛都在湖中日夜浮动。亲朋好友没有一封书信传来,我年老多病,只能漂泊在这孤舟之上。北方的关山一带还在战乱之中,我靠着栏杆,泪水鼻涕不停地流淌。
这是杜甫晚年登岳阳楼所作,意境雄浑,情感沉郁,尽显家国情怀。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以“昔闻”与“今上”对比,写出了多年愿望终于实现的激动,为下文的写景抒情铺垫。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堪称写景名句,“坼”字写出了洞庭湖将吴楚两地分隔的壮阔,“浮”字则写出了洞庭湖包容天地的浩渺,以夸张的手法展现出洞庭湖的雄浑气势,意境极为宏大。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由景入情,写出了自己的悲惨境遇,“无一字”写出了与亲朋的隔绝,“老病”“孤舟”则写出了身体的衰老与生活的漂泊,情感极为悲苦。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将个人的遭遇与国家的战乱结合,“戎马关山北”写出了北方的战乱未息,“凭轩涕泗流”则写出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与对百姓苦难的同情,情感深沉,极具感染力。

23
《除夜宿石头驿》
唐·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在旅馆里,有谁来慰问我呢?只有这盏寒冷的灯,是我唯一可以亲近的。这是一年即将结束的夜晚,我却还是一个漂泊万里、未能归家的人。回想起过去的事情,心中充满了寂寥与悲伤;嘲笑自己这漂泊离散的一生。带着忧愁的面容和衰老的鬓发,明天又将迎来新的春天。
这是戴叔伦在除夕夜宿于驿站所作,充满了思乡之情与对身世的感慨。首联“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以“谁相问”写出了旅途中的孤独,“寒灯独可亲”则进一步烘托出孤寂的心境,“寒”字既写灯的清冷,也写内心的寒凉。颔联“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堪称千古名句,“一年将尽夜”点明时间是除夕夜,“万里未归人”则写出了漂泊的遥远与未能归家的遗憾,将时间与空间结合,情感极为浓烈,极易引发共鸣。颈联“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抒发对过往的感慨,“悲前事”写出了对过去的悲伤回忆,“笑此身”则是以自嘲的方式表达对自己漂泊一生的无奈,情感复杂。尾联“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以“愁颜”“衰鬓”写出了自己的愁苦与衰老,“明日又逢春”则写出了时光的流逝,既暗含对新年的期盼,也充满了对身世的感慨,余味悠长。
24
《春宫怨》
唐·杜荀鹤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早年因为容貌美丽而被选入宫中,如今想要梳妆,对着镜子却又懒得动手。得到皇帝的恩宠并不在于容貌的美丽,那让我为谁梳妆打扮呢?春风和煦,鸟儿的鸣叫细碎悦耳;太阳升高,花儿的影子重重叠叠。年年都思念着家乡越溪的女伴,回想起当年一起采摘芙蓉的时光。
这是一首描写宫女哀怨的诗,情感细腻,含蓄深沉。首联“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开篇即写出宫女的哀怨,“婵娟误”写出了因美貌入宫却不得宠的遗憾,“欲妆临镜慵”则写出了不得宠后的慵懒与失落,“慵”字极为传神。颔联“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直接抒发内心的困惑与不满,“承恩不在貌”点出了宫廷生活的不公,“教妾若为容”则写出了梳妆打扮失去意义的失落,情感极为沉痛。颈联“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描绘了宫中美好的春景,“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画面热闹而美好,却与宫女的哀怨心境形成对比,以乐景衬哀情,更显其孤独与悲伤。尾联“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回忆家乡的生活,“采芙蓉”的欢乐场景与宫中的孤寂形成鲜明对比,既写出了对家乡的思念,也暗含对宫廷生活的厌倦,情感真挚动人。
25
《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唐·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过去在江汉一带漂泊作客,每次相逢都要喝醉了才回去。自从像浮云一样分别后,岁月像流水一样过去了十年。今日相见,欢笑的情谊还像过去一样,可我们的鬓发已经稀疏斑白。为什么不回去呢?因为淮河边上有美丽的秋山啊。
这是韦应物描写与故人重逢的诗,情感真挚,既有喜悦也有感慨。首联“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回忆过去在江汉漂泊时与故人相逢的情景,“每醉还”写出了当时的欢乐与情谊深厚,为下文的重逢铺垫。颔联“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以“浮云”比喻离别后的漂泊,“流水”比喻岁月的流逝,“十年间”则写出了分别时间的漫长,既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也暗含对故人的思念。颈联“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描绘了重逢的情景,“欢笑情如旧”写出了重逢的喜悦与情谊依旧,“萧疏鬓已斑”则写出了岁月的痕迹,喜悦中夹杂着对衰老的感慨,情感复杂而真挚。尾联“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以问句作答,写出了不回去的原因——留恋淮上的秋山,既表达了对当下生活的喜爱,也暗含对过往漂泊生活的释怀,收束自然,余味悠长。
26
《赋得暮雨送李胄》
唐·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楚江笼罩在细密的微雨之中,建业城传来傍晚的钟声。船帆因为被雨水打湿而显得沉重,鸟儿在昏暗的天色中飞得迟缓。海门深邃,望不见尽头;江边的树木在远处,被雨水滋润得格外苍翠。送别时的情谊无穷无尽,泪水沾湿衣襟,就像那细密的雨丝。
这是一首送别诗,借暮雨景象抒发离别之情,意境凄清,情感深沉。首联“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以“楚江”“微雨”“建业”“暮钟”勾勒出送别时的环境,“微雨”“暮钟”营造出凄清的氛围,开篇即奠定沉郁的基调。颔联“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描绘了雨中的景象,“帆来重”“鸟去迟”,既写出了雨水对船帆和鸟儿的影响,也暗含了离别时的不舍,“漠漠”“冥冥”则进一步渲染了昏暗凄清的氛围。颈联“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描绘了远方的景象,“深不见”写出了海门的遥远与深邃,“远含滋”写出了浦树被雨水滋润的景象,既写出了送别地的辽阔,也暗含对友人前路的担忧。尾联“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直抒胸臆,“情无限”写出了送别情谊的深厚,“沾襟比散丝”则以“散丝”比喻泪水,将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具体的形象,情感真挚,极具感染力。
27
《送李端》
唐·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故乡的关塞到处都是衰败的野草,在这样的时节离别,自然是令人悲伤的。你要走的路延伸到寒冷的云层之外,我归来时,正是傍晚下雪的时候。我年幼时就失去了父母,早早地在外漂泊;经历了很多磨难,才认识你,实在是太晚了。我掩着泪水,空自对着你的方向,在这战乱的年代,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次相见。
这是卢纶一首充满悲戚之情的送别诗,情感深沉,既有离别之痛,也有身世之叹。首联“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以“故关”“衰草遍”勾勒出离别时的凄凉环境,“自堪悲”则直接抒发离别之痛,开篇即奠定悲戚的基调。颔联“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描绘了友人离去与自己归来的情景,“路出寒云外”写出了友人前路的遥远与艰险,“人归暮雪时”则写出了自己归来时的孤寂与寒冷,“寒云”“暮雪”进一步渲染了凄清的氛围。颈联“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抒发身世之叹,“少孤为客早”写出了自己早年的漂泊与苦难,“多难识君迟”则写出了认识友人的珍贵与遗憾,将个人的身世与对友人的情谊结合,情感更为深厚。尾联“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以“掩泪”“空相向”写出了离别后的孤独与无奈,“风尘何处期”则写出了对重逢的迷茫,战乱年代的不确定性让离别更显悲戚,余味悠长。
28
《春怨》
唐·刘方平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纱窗之外,太阳落下,天色渐渐进入黄昏;华丽的宫殿里,没有人看见我脸上的泪痕。空旷的庭院里,春天即将过去,一片寂寞;梨花落满了地面,我却不愿意打开房门。
这是一首描写宫女哀怨的诗,情感细腻,含蓄深沉。首联“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描绘了宫女所处的环境与心境,“日落黄昏”营造出孤寂的氛围,“金屋无人见泪痕”则写出了宫女的孤独与悲伤,“无人见”三字更显其哀怨。颔联“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进一步描绘了庭院的景象与宫女的心境,“春欲晚”写出了春天的逝去,暗含时光流逝的感慨,“梨花满地”则写出了庭院的凄凉,“不开门”则写出了宫女的封闭与绝望,将孤寂与哀怨推向极致,语言质朴,意境凄清,极具感染力。
29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唐·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傍晚时分,红色的枫叶萧萧飘落,在长亭里,我饮下一杯酒。残余的云彩飘向太华山,稀疏的雨点落在中条山上。树木的颜色随着山势的延伸而变化,黄河的波涛声远远地传入大海。明天就要到达京城了,可我还在梦想着渔樵隐居的生活。
这是许浑赴京途中所作,描绘了潼关的秋日景色,既有对旅途的感慨,也有对隐居生活的向往。首联“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以“红叶萧萧”“长亭”“酒一瓢”勾勒出秋日旅途的景象,“晚”字点明时间,“酒一瓢”则写出了旅途的孤寂与闲适,开篇即营造出苍凉而闲适的氛围。颔联“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描绘了潼关附近的山水景象,“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画面开阔,动静结合,展现出潼关的雄浑气势。颈联“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进一步描绘了山水的壮阔,“树色随山迥”写出了山势的绵延与树色的变化,“河声入海遥”则写出了黄河的源远流长,意境极为宏大。尾联“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写出了对京城的即将抵达与对隐居生活的向往,“犹自梦渔樵”则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与对闲适隐居生活的渴望,情感真挚,余味悠长。
30
《晚次鄂州》
唐·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乌云散开,远远地望见了汉阳城,可我乘坐的孤舟,还要航行一天的路程才能到达。商人白天睡觉,知道江面风浪平静;船夫在夜晚交谈,我才感觉到潮水上涨。在三湘之地,我的鬓发已经因忧愁而斑白,又逢这萧瑟的秋色;离家万里,归乡的心意,只能对着天上的明月诉说。祖传的家业已经随着战乱消失殆尽,更哪堪忍受江面上传来的战鼓声呢?
这是卢纶在战乱中漂泊途中所作,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与对战争的厌恶。首联“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写出了望见汉阳城的喜悦与仍需航行一天的无奈,“孤帆”二字既写出了旅途的孤独,也暗含对归乡的期盼。颔联“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选取“估客昼眠”“舟人夜语”两个细节,描绘了江面的平静与潮水的上涨,既写出了旅途的闲适,也暗含时光的流逝。颈联“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抒发思乡之情,“愁鬓逢秋色”写出了忧愁与衰老,“万里归心对月明”则写出了归乡心意的迫切,“对月明”将抽象的思念转化为具体的动作,情感真挚。尾联“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将个人的遭遇与战争结合,“旧业尽”写出了战争对家园的破坏,“更堪鼓鼙声”则写出了对战争的厌恶与恐惧,情感沉郁,极具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