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唐·杜甫《春望》
译文:
国家沦陷,山河依旧在;春天来临,长安城里草木长得十分繁茂。感伤时局,看到花儿都像溅上了泪水;怨恨离别,听到鸟儿啼鸣都觉得惊心。战火已经持续了三个月,一封家书比万两黄金还要珍贵。满头白发越挠越稀疏,简直快要插不住发簪了。
赏析:
此诗是杜甫“三吏三别”外的家国情怀代表作,写于安史之乱中长安沦陷时。“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以“山河在”的依旧,反衬“国破”的悲凉,草木丛生的景象更显城池的荒芜,开篇即奠定沉郁基调。“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将主观情感赋予客观景物,山河破碎之痛融入一花一鸟。“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千古共情之句,既写战乱的漫长,更道尽乱世中百姓对亲人的牵挂与对和平的渴望。全诗字字泣血,将诗人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情怀刻入诗句,成为盛唐由盛转衰的“诗史”缩影。
—【02】—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王昌龄《出塞·其一》
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万里之外出征的将士还没有归来。倘若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就绝不会让匈奴的战马越过阴山。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边塞诗的“压卷之作”,以极简笔墨勾勒出边塞的苍凉与家国的担当。“秦时明月汉时关”用“互文”手法,跨越千年时空,将秦汉至唐的边塞战事串联,暗指边疆危机从未停歇。“万里长征人未还”既写将士的艰辛,也藏着百姓对亲人的思念,更暗含对时局的忧虑。结尾“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并非单纯怀念名将,而是借“飞将”象征守护家国的英雄,表达了诗人对边境安宁、家国无恙的深切期盼,彰显出华夏儿女抵御外侮的坚定信念。
—【03】—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王昌龄《从军行·其四》
译文:
青海湖上空的长云遮蔽了雪山,一座孤零零的城池遥望着玉门关。在漫天黄沙中,将士们经历了上百次战斗,铠甲都被磨穿了,不打败楼兰(代指西域叛乱势力),就绝不回到家乡。
赏析:
此诗聚焦边塞将士的征战生活,将家国大义与个人壮志完美融合。前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以壮阔的边塞景致开篇,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勾勒出雄浑而苍凉的战场环境,暗含边疆的危急。后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是全诗的精神内核,“穿金甲”写出战斗的惨烈与将士的坚韧,“终不还”则掷地有声,将将士们以家国为重、视死如归的壮志豪情推向高潮,成为历代爱国将士的精神图腾。
—【04】—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唐·王维《使至塞上》(节选)
译文:
浩瀚沙漠中,一柱孤烟笔直地升起;黄河之上,一轮落日浑圆壮丽。在萧关遇到负责侦察的骑兵,得知都护大人正在燕然山(代指前线战场)指挥作战。
赏析:
王维虽以山水诗闻名,此首边塞诗却尽显家国情怀与盛唐气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千古写景名句,以极简的笔墨勾勒出边塞的雄浑壮阔,既展现了自然之美,更暗含边疆的辽阔与战事的宏大背景。结尾“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看似平淡的叙事,却藏着深层情感:都护在前线征战,诗人作为使者奔赴边塞,二者的行动都围绕“守护家国”展开,无声中传递出对前线将士的敬意,以及盛唐对边疆稳定的重视,尽显“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大国底气。

—【05】—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译文:
醉酒后挑亮油灯,细看手中的宝剑;梦中回到军营,听到接连不断的号角声。把八百里(代指牛)的牛肉分给部下享用,五十弦的乐器奏响边塞的战歌,秋天在战场上检阅军队。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射出时像霹雳一样响亮。一心想替君王完成收复中原、统一天下的大业,赢得生前的功勋和死后的美名。可叹啊,如今自己已经满头白发!
赏析:
此词是辛弃疾“豪放词”的巅峰之作,也是其“报国无门”的悲愤呐喊。上阕“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开篇即写诗人虽远离战场,却始终牵挂家国,“醉”与“梦”的反差,藏着对现实的无奈。“沙场秋点兵”则勾勒出壮阔的阅兵场景,尽显诗人的报国壮志。下阕“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以激烈的战斗描写,展现诗人渴望驰骋沙场的心愿;结尾“可怜白发生”却急转直下,将“壮志”与“白发”对比,道尽南宋偏安局势下,爱国志士空有抱负却无法施展的悲愤,字字泣血,满含对家国命运的忧虑。
—【06】—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宋·陆游《示儿》
译文:
我本来就知道,人死后世间的一切都与自己无关了,唯独悲痛没能亲眼看到中原统一。等到朝廷的军队北上收复中原的那一天,家里祭祀我的时候,可千万别忘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我啊!
赏析:
这是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绝笔诗,字字皆是对家国的牵挂,堪称“千古第一爱国绝笔”。“死去元知万事空”,开篇以豁达之语铺垫,却笔锋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唯独放不下中原统一的大业,这份家国情怀超越了生死。结尾“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没有豪言壮语,却以最朴素的嘱托,传递出对家国统一的坚定信念,既写尽诗人的遗憾,更暗含对后人的期许,成为历代华夏儿女追求国家统一的精神象征。
—【07】—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宋·陆游《书愤五首·其一》
译文: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如此艰难,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像山一样坚定。记得在瓜洲渡,夜里乘楼船冒雪出征;在大散关,骑着战马迎着秋风作战。我曾自比“塞上长城”,渴望守护家国,如今却空有抱负;看着镜子里自己早已斑白的双鬓,心中满是悲凉。诸葛亮的《出师表》真是名传后世,千百年间,又有谁能与他不相上下呢!
赏析:
此诗是陆游晚年回忆过往、抒发悲愤的佳作,将个人经历与家国命运紧密相连。前两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以精准的意象还原了早年征战的场景,尽显当年的壮志豪情;后两联则转入现实,“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将“昔日壮志”与“今日衰老”对比,道尽报国无门的无奈。结尾借赞美《出师表》,既表达了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敬仰,更暗指自己虽年老,却仍愿像诸葛亮一样为家国效力,满含悲壮与坚守。
—【08】—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宋·岳飞《满江红·写怀》
译文:
愤怒得头发竖起,顶起了帽子,靠着栏杆,看着潇潇的雨水停歇。抬起头,对着天空大声呼啸,心中充满了激烈的壮志豪情。三十年来的功名像尘土一样微不足道,八千里的征战历程,历经了无数风云岁月。不要白白地让少年时光流逝,等到头发变白,只会徒然悲伤!
靖康年间的耻辱,还没有洗刷干净;臣子心中的仇恨,什么时候才能消除!我要驾着战车,踏破贺兰山的关口。怀着壮志,饿了就吃敌人的肉,渴了就喝敌人的血。等到重新收复旧日的山河,再向朝廷的宫殿朝拜。
赏析:
这首词是岳飞爱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堪称“华夏爱国第一词”,字字铿锵,充满了抵御外侮、收复山河的壮志。上阕“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以警醒之语劝诫世人珍惜时光,为家国效力,成为历代仁人志士的座右铭;下阕“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直接点出南宋的国耻,将个人仇恨与家国耻辱融为一体,情感浓烈。“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则以豪迈之语收尾,尽显岳飞“精忠报国”的信念,虽岳飞最终蒙冤,但此词始终激励着后人守护家国、抵御外敌。
—【09】—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译文:
我早年凭借科举入仕,历经辛苦;如今战火稀疏,我已在战乱中度过了四年。国家山河破碎,像被风吹散的柳絮;我的身世漂泊不定,像被雨水击打的浮萍。在惶恐滩的时候,我诉说着内心的惶恐;在零丁洋上,我感叹着自己的孤独无依。人生自古以来谁能不死?我要留下这颗赤诚的忠心,永远映照在史册上。
赏析:
此诗是文天祥兵败被俘后,写给元军将领的绝命诗,尽显“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前两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以“柳絮”“浮萍”为喻,既写南宋的亡国之危,也写自己的坎坷遭遇,将家国命运与个人身世紧密绑定,满含悲凉。后两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以地名与心境呼应,直白地抒发了处境的艰难;结尾“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则超越了个人生死,将“丹心”(爱国之心)与“汗青”(史册)结合,成为千古绝唱,彰显了华夏儿女宁死不屈的民族脊梁。

—【10】—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宋·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译文:
秋天到了,边塞的风景与中原不同;衡阳的大雁南飞,没有丝毫停留的意思。四面传来的边塞声响,与军营的号角声交织在一起;在连绵的山峰之间,炊烟袅袅,落日余晖中,孤零零的城池紧闭着城门。
饮一杯浊酒,思念着万里之外的家乡,可还没有像窦宪那样在燕然山刻石记功(代指收复边疆),实在没有办法回家。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布满大地,将士们无法入睡,将军的头发已经变白,士兵们也流下了思乡的泪水。
赏析:
此词是范仲淹镇守边疆时所作,突破了传统边塞诗的“豪放”,更多了一份“忧思”,尽显“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家国情怀。上阕“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勾勒出边塞的苍凉与紧张,“孤城闭”暗指边疆战事吃紧,传递出诗人对边疆安危的牵挂。下阕“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诗的核心,将“思乡之情”与“报国之志”对比,诗人虽思念家乡,却因“未勒燕然”(未完成报国大业)而不愿归乡,尽显以家国为重的担当。结尾“将军白发征夫泪”,则写出了将士们的艰辛,既同情将士,更暗指自己愿与将士共守边疆,情感深沉。
—【11】—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唐·李贺《雁门太守行》
译文:
黑色的乌云像要压垮城池,城墙仿佛即将崩塌;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下闪耀,像金色的鱼鳞一样张开。号角声在漫天秋色中回荡,边塞的夜色里,血迹像胭脂一样凝结成紫色。
军队半卷着红旗,向易水进发;寒霜浓重,战鼓冰凉,鼓声变得低沉无力。为了报答君王像燕昭王那样招揽贤才的心意,我愿意提着宝剑(代指武器),为君王战死沙场。
赏析:
这首诗以夸张的手法、浓烈的色彩,描绘了一场激烈的边塞战事,尽显将士们的报国壮志。开篇“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以“黑云”喻敌军,“甲光”喻我军,一暗一明的对比,既写战事的危急,更显我军的英勇无畏。“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以听觉(角声)和视觉(燕脂紫)描写战场,尽显战斗的惨烈。结尾“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借“黄金台”(燕昭王招揽贤才之地)的典故,既表达了对君王知遇之恩的感激,更传递出“为家国战死”的决心,情感浓烈,气势磅礴。
—【12】—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自题小像》(节选,全诗为“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译文:
我把自己的心意寄托给寒星,可百姓却没能察觉我的赤诚;我愿意用自己的鲜血,来报效祖国(轩辕代指中华民族、祖国)。
赏析:
此句是鲁迅年轻时的爱国宣言,虽出自近代,却与古代家国情怀诗词一脉相承,尽显近代仁人志士的救国初心。“寄意寒星荃不察”,写出鲁迅面对国家危难、百姓麻木时的孤独与无奈,却并未放弃;“我以我血荐轩辕”则掷地有声,将个人的生命与祖国的命运绑定,表达了愿为祖国解放、民族觉醒献出一切的决心。在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背景下,这句诗像一盏明灯,激励着无数爱国青年投身救国事业,成为近代中国家国情怀的精神符号。
—【13】—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
译文:
中国要焕发生机,必须依靠风雷激荡(代指变革、革命);全国上下死气沉沉,大家都不敢说话,终究是令人悲哀的。我劝上天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于一种规格,降下更多有才能的人,来拯救国家。
赏析:
此诗写于龚自珍辞官归乡时,虽远离朝堂,却始终牵挂家国命运,是近代中国“改革呼声”的先声。“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开篇即点出晚清社会的沉闷与危机,“万马齐喑”喻指百姓麻木、官员不作为,“恃风雷”则暗含对变革的渴望。结尾“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并非真的“劝天公”,而是借“天公”呼吁朝廷打破陈规,招揽人才,以拯救濒临危亡的国家,尽显诗人以家国为重、勇于发声的担当,为后来的戊戌变法等变革运动埋下了思想伏笔。
—【14】—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节选)
译文:
只要对国家有利,我愿意不顾生死,怎么会因为灾祸或福气而逃避或追求呢!被贬谪到边疆,正是君王的恩惠深厚;我修养自身的愚拙,正好适合在边疆做一名戍卒,守护国家。
赏析:
此句是林则徐虎门销烟后,被贬谪伊犁时写给家人的诗句,尽显“先国家后个人”的家国大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全诗的核心,也是林则徐一生的写照——虎门销烟虽得罪列强,被贬边疆,却始终认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哪怕牺牲个人前途甚至生命,也绝不退缩。结尾“养拙刚于戍卒宜”,则写出林则徐被贬后仍愿为国家守护边疆的豁达与坚守,没有抱怨,只有对家国的忠诚,成为历代爱国官员的精神标杆。
—【15】—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译文:
活着的时候,应当做人间的豪杰;死了之后,也要做鬼中的英雄。到现在人们还怀念项羽,因为他兵败后不肯退回江东,宁死也不认输。
赏析:
这首诗是李清照南渡后所作,看似咏史,实则借项羽的典故抒发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的不满,尽显“巾帼不让须眉”的家国情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开篇即提出“英雄”的标准,无论是生是死,都要坚守气节,这既是对项羽的赞美,也是对南宋君臣“苟且偷生”的讽刺。“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项羽“宁死不辱”的气节,暗指南宋朝廷应像项羽一样,坚守家国,收复中原,而非一味南逃。全诗虽短,却字字有力,打破了传统女性诗词“闺怨”的局限,成为爱国诗词中少有的“巾帼之声”。

—【16】—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节选,全诗为“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译文:
深夜里,我躺在床上,听着外面风吹雨打的声音,骑着战马、跨越冰封河流的战场场景,竟然闯入了我的梦境。
赏析:
此句写于陆游晚年,此时他已年老体衰,被困在孤村,却仍心系家国。“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开篇即点明主旨——不哀叹个人的衰老与孤独,只牵挂为国家守护边疆。“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则将“风吹雨”的现实声音,与“铁马冰河”的梦境场景结合,现实中的“衰”与梦境中的“壮”形成强烈反差,既写尽诗人的无奈,更传递出“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报国情怀,哪怕在梦中,也渴望驰骋沙场,收复中原。
—【17】—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译文:
在剑门关外,忽然传来官军收复蓟北(代指中原失地)的消息,我刚听到时,眼泪就沾满了衣裳。回头看看妻子和孩子,往日的忧愁早已消失不见;我随意地卷起诗书,高兴得快要发狂。
白天要放声高歌,还要纵情饮酒,趁着这美好的春光,正好和家人一起返回故乡。立刻从巴峡出发,穿过巫峡,再顺流而下,经过襄阳,直奔洛阳。
赏析:
此诗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写于安史之乱即将平定、官军收复失地时,将“忧国”与“喜家”完美融合,尽显家国安宁带来的喜悦。开篇“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忽传”二字写出消息的突然,“涕泪满衣裳”则将“悲喜交加”的情感推向极致——悲的是战乱多年的苦难,喜的是家国终于迎来安宁。“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以夸张的动作和神态,描写自己的喜悦,而这份喜悦的根源,正是“家国安宁”。全诗节奏明快,情感浓烈,成为“家国安宁即个人幸福”的最佳写照。
—【18】—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唐·高适《燕歌行》
译文:
唐朝的战乱在东北边境爆发,唐朝的将领辞别家乡,去平定叛乱的敌人。男子汉本来就以驰骋边疆为荣,皇帝也特别赐予他们恩宠与荣耀。
敲着金鼓,吹着号角,大军从榆关出发,旗帜连绵不断,飘扬在碣石山之间。校尉的紧急文书飞快地传到沙漠深处,匈奴单于的猎火照亮了狼山。
边疆的山川一片萧条,匈奴的骑兵凭借优势,像风雨一样发起进攻。战士们在前线生死未卜,一半人战死沙场;而将领们却在营帐里,还让美人歌舞取乐。
深秋的大漠,边塞的野草都枯萎了;夕阳下的孤城,能作战的士兵已经很少了。将领们受到皇帝的恩宠,常常轻敌冒进,如今战士们耗尽力量,仍没能解除关山的包围。
战士们穿着铠甲,在边疆戍守多年,十分辛苦;他们的妻子自从离别后,早已泪流满面。城南的少妇思念丈夫,悲痛欲绝;边疆的征人遥望蓟北的家乡,只能空自回首。
边疆的局势动荡不安,难以度过;偏远的异域一片苍茫,什么都没有。白天,杀气化作阵地上的乌云;夜晚,寒冷的刁斗声(军中报时的声音)传遍四方。
战士们互相看着,手中的刀刃沾满鲜血,为了坚守气节、守护家国而死,从来不会考虑个人的功勋!你没看见沙场上征战的艰苦吗?到现在,人们还怀念善于用兵、爱护士兵的李将军。
赏析:
此诗是高适边塞诗的代表作,也是唐代边塞诗中最长的叙事诗,既赞美了战士们的报国壮志,也批判了将领的贪生怕死、贪图享乐,尽显复杂而深沉的家国情怀。诗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一句,以强烈的对比,揭露了军中的不公,既同情战士的牺牲,也暗含对将领的愤怒;“死节从来岂顾勋”则写出战士们的高尚气节——他们战死沙场,不是为了个人功勋,而是为了守护家国。结尾“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借怀念李将军,呼吁朝廷任用贤能将领,既表达了对战士的关爱,更传递出对边疆安宁、家国稳定的期盼,全诗情感厚重,兼具“豪放”与“沉郁”,成为边塞诗的“史诗级”作品。
—【19】—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唐·杨炯《从军行》
译文:
烽火传到了长安(西京代指长安),我的心中自然愤愤不平。带着调兵的牙璋,辞别皇宫,精锐的骑兵包围了龙城(代指敌军巢穴)。
大雪昏暗,使军旗上的图案都模糊了;狂风呼啸,与战鼓声交织在一起。我宁愿做一名下级军官(百夫长),在沙场上征战,也胜过做一名只会读书的书生。
赏析:
此诗是“初唐四杰”之一杨炯的代表作,打破了初唐诗歌“绮靡”的风格,尽显年轻人的报国壮志。开篇“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以“烽火”点出国家危难,“心中自不平”则直接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不愿看到家国受辱。“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以恶劣的战场环境,衬托战士们的英勇无畏。结尾“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是全诗的核心,写出诗人“弃文从武”的决心——在国家危难之际,读书人的笔墨不如战士的刀剑,愿以个人的选择,为家国效力,尽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成为初唐爱国诗歌的典范。
—【20】—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宋·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译文:
扬州是淮河东边的著名都城,也是竹西亭所在的美好地方,我卸下马鞍,在旅途的第一站稍作停留。
走过曾经繁华的“春风十里”街道,如今到处长满了青青的荠麦。自从金兵(胡马代指金兵)侵犯长江流域后,扬州只剩下残破的池塘和高大的树木,它们仿佛都厌恶再提起战争。
渐渐到了黄昏,凄凉的号角声在寒风中吹响,回荡在这座空寂的城池里。
当年擅长欣赏美景的杜牧(杜郎),如果现在重新来到扬州,一定会感到震惊。即使他有写“豆蔻梢头二月初”那样精巧的文笔,有写“青楼梦好”那样优美的诗句,也难以描绘出如今扬州的悲凉与我的深情。
二十四桥还在,桥下的水波荡漾,冰冷的月亮倒映在水中,没有一丝声响。想到桥边的红色芍药花,每年绽放,却不知道是为谁而开?
赏析:
此词是姜夔路过扬州时所作,当时扬州刚经历金兵劫掠,满目疮痍,词中满含对家国破碎的悲痛,以及对和平的渴望。“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以“昔日繁华”与“今日荒芜”对比,开篇即奠定悲凉基调,“春风十里”是杜牧笔下的繁华扬州,如今却只剩荠麦,暗含对金兵入侵的愤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将“废池乔木”拟人化,连景物都“厌言兵”,更显战争的残酷与人们对战争的厌恶。结尾“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以芍药花的“无知绽放”,反衬扬州的“空寂悲凉”,既写尽对家国破碎的遗憾,更传递出对和平的深切期盼,成为南宋“伤时感怀”类爱国词的代表作。

—【21】—
国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
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惭将赤手分三席,敢为丹心借一枝。
他日素车东浙路,怒涛岂必属鸱夷!
——明·张煌言《甲辰八月辞故里·其一》
译文:
国家灭亡,家庭破碎,我还能去哪里呢?西子湖头(杭州西湖)有我的榜样(指于谦、岳飞)。
于谦墓前,日月仿佛双悬,彰显他的忠烈;岳飞祠里,他的精神守护着南宋的半壁江山。
我惭愧自己没有立下赫赫战功,却敢与于谦、岳飞并列;我愿以一颗赤诚的忠心,在西湖边寻求一处安身之地(暗指愿像他们一样为家国牺牲,葬于西湖)。
将来有一天,我(的灵柩)乘着素车经过浙东的道路,西湖的怒涛,难道只会为伍子胥(鸱夷代指伍子胥,传说其死后化为涛神)而汹涌吗?(暗指自己的忠烈也会感动天地)
赏析:
此诗是张煌言抗清失败后,被捕辞别故里时所作,尽显“宁死不降”的民族气节与家国情怀。诗中以于谦、岳飞为榜样,既表达了对两位爱国英雄的敬仰,也暗指自己愿像他们一样,为守护家国(明朝)献出生命。“惭将赤手分三席,敢为丹心借一枝”,既体现了谦逊,更彰显了“丹心报国”的坚定——哪怕没有立下大功,也绝不背叛家国。结尾“他日素车东浙路,怒涛岂必属鸱夷”,则以豪迈之语,表明自己的忠烈精神将永留人间,激励后人,成为明末清初爱国志士的精神宣言。
—【22】—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近代·汪精卫《被逮口占》(节选,注:汪精卫早年曾有爱国革命之举,后沦为汉奸,此诗为其早年刺杀摄政王失败被捕后所作,仅从诗句本身展现当时的爱国壮志,需客观看待)
译文:
在燕市(北京)慷慨高歌,从容地成为阶下囚(楚囚代指阶下囚)。
拿起刀来,痛快地死去,也不辜负自己年轻时的爱国抱负。
赏析:
此诗写于汪精卫早年投身革命、刺杀摄政王失败被捕后,诗句中满含“为革命、为家国牺牲”的壮志。“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以“慷慨”“从容”的神态,展现了当时革命志士的无畏;“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则直接抒发了“为家国革命事业献出生命”的决心,在当时激励了不少爱国青年投身反清革命。需客观注意的是,汪精卫后期沦为汉奸,背叛家国,但其早年此诗所体现的爱国壮志,仍是特定历史时期“家国情怀”的一种体现,可作为历史文本客观赏析,更需以其后期行为为戒,坚守家国大义。
—【23】—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节选,全诗赏析见【16】,此句单独赏析)
赏析:
此句是陆游晚年的心声,短短14字,将“个人处境”与“家国情怀”形成鲜明对比。“僵卧孤村”写出陆游年老体衰、被困乡野的凄凉,“不自哀”则直接点明他的心境——不哀叹个人的苦难,心中唯一牵挂的,是“为国戍轮台”(为国家守护边疆)。这种“先家国后个人”的精神,超越了年龄与处境的限制,哪怕身处绝境,也始终坚守爱国初心,成为历代爱国志士“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最佳写照,也让“家国情怀”有了更厚重的内涵——它不仅是年轻人的壮志,更是老年人的坚守。
—【24】—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宋·岳飞《满江红·写怀》(节选,全诗赏析见【08】,此句单独赏析)
赏析:
此句是岳飞对南宋国耻的呐喊,也是对自身爱国情怀的直白抒发。“靖康耻”(北宋靖康年间,金兵攻破开封,俘虏徽钦二帝,北宋灭亡)是南宋君臣心中永远的痛,岳飞将“国耻”与“臣恨”绑定,“犹未雪”“何时灭”两个反问,既写尽对金兵的愤怒,更传递出“不雪国耻,誓不罢休”的决心。在南宋偏安局势下,这句呐喊像一记警钟,提醒着世人“家国之耻不可忘”,也成为历代华夏儿女“铭记历史、守护家国”的精神动力——无论身处何种困境,都不能忘记家国的耻辱,更要为家国的尊严而奋斗。
—【25】—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节选,全诗赏析见【14】,此句单独赏析)
赏析:
此句是林则徐爱国精神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大义”的极致体现。“苟利国家生死以”,开篇即确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只要对国家有利,哪怕牺牲生命也心甘情愿;“岂因祸福避趋之”则进一步强化——不会因为“有福”就追求,也不会因为“有祸”就逃避,尽显“舍生取义”的担当。在虎门销烟的历史背景下,林则徐明知此举会得罪列强、危及个人前途,却仍坚持为之,正是这句诗的真实写照。如今,这句诗仍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成为“爱国”“担当”的代名词,激励着后人在国家需要时挺身而出。

—【26】—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节选,全诗赏析见【09】,此句单独赏析)
赏析:
此句是文天祥的绝命之语,也是华夏民族“民族气节”的象征,超越了时代与地域的限制。“人生自古谁无死”,以豁达之语承认生死的自然规律,却笔锋一转,“留取丹心照汗青”,将“生死”与“丹心”(爱国之心)、“汗青”(史册)结合,表明自己虽死,却要让爱国之心永远流传,彰显了“宁死不屈”的民族脊梁。在元军的威逼利诱下,文天祥始终坚守此志,最终慷慨就义,这句诗也成为历代爱国志士的精神图腾——无论面对何种诱惑或威胁,都要坚守家国大义,让爱国之心永垂不朽。
—【27】—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节选,全诗赏析见【05】,此句单独赏析)
赏析:
此句是辛弃疾“壮志未酬”的悲愤呐喊,将“报国壮志”与“现实无奈”的矛盾展现得淋漓尽致。“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写出辛弃疾一生的理想——替君王收复中原、统一天下,既完成家国大业,也赢得个人美名,尽显爱国情怀与英雄气概;“可怜白发生”却急转直下,以“白发”点明自己的衰老,理想虽在,却已无力实现,满含悲凉。在南宋偏安的局势下,辛弃疾的“无奈”并非个人的无奈,而是整个时代爱国志士的无奈,这句诗也成为“生不逢时”却仍坚守家国情怀的写照,让“爱国”多了一份悲壮与厚重。
—【28】—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自题小像》(节选,全诗赏析见【12】,此句单独赏析)
赏析:
此句是近代中国爱国青年的“精神宣言”,将“家国情怀”从传统的“忠君报国”,拓展为“民族觉醒、国家解放”。“寄意寒星荃不察”,写出鲁迅面对国家危难、百姓麻木时的孤独——他的爱国心意无人理解,却并未放弃;“我以我血荐轩辕”则将个人的生命与“中华民族的觉醒”绑定,表达了愿为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献出一切的决心。在近代中国积贫积弱、思想僵化的背景下,这句诗像一把火炬,点燃了无数爱国青年的救国热情,让“家国情怀”有了更具时代意义的内涵——不仅要守护家国,更要推动家国进步、民族觉醒。
—【29】—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节选,全诗赏析见【13】,此句单独赏析)
赏析:
此句是龚自珍对“家国未来”的期盼,将“家国情怀”从“坚守”拓展为“变革与希望”。在晚清社会“万马齐喑”的沉闷氛围中,龚自珍没有一味哀叹,而是积极寻求解决之道——“不拘一格降人材”。他呼吁上天降下更多有才能、有思想的人,打破陈规,拯救国家,既体现了对家国命运的牵挂,更彰显了“变革求存”的远见。这句诗不仅是对朝廷的呼吁,更是对整个社会的警醒——家国的强大,离不开人才;而人才的涌现,离不开开放的环境。在后来的历史中,这句诗也成为“改革”“求贤”的象征,为近代中国的变革运动提供了思想动力。
—【30】—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宋·岳飞《满江红·写怀》(节选,全诗赏析见【08】,此句单独赏析)
赏析:
此句是岳飞收复中原的“终极理想”,也是华夏儿女“守护家国、追求统一”的共同心愿。“待从头、收拾旧山河”,以“从头”二字,表明岳飞收复中原的决心——哪怕前路艰难,也要从零开始,夺回被金兵占领的国土;“朝天阙”则写出收复山河后,向朝廷复命的场景,暗含“家国统一、天下太平”的愿景。在南宋偏安的局势下,这句诗像一面旗帜,激励着前线将士奋勇杀敌,也成为历代华夏儿女追求国家统一的精神动力——无论家国面临何种分裂危机,都要坚守“统一”的信念,为“收拾旧山河”而努力,让家国始终完整、安宁。
